一、“三棒传播”
姜岩自杀前秘密写下的“自杀日记”,是我近几年所见最触目惊心的文字。在她的博客上,这些文字配合不断循环播放的《Join Me In Death》,充斥着浓浓的死亡气息。不过,这些文字和音乐原本会淹没在msn space千万的博客之中,对于每年有28万人自杀身亡的中国社会来说,姜岩的悲剧原本只是个人的悲剧和姜家的不幸。
但随着“自杀日记”被传播到天涯社区的“娱乐八卦”,再加上姜岩的姐姐也于同版发贴,以及疑是另一方王家的声明。这样,借助天涯网的网络媒体第一棒传播,部分报纸传统媒体的第二棒传播,和以大旗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第三棒传播——就像接力赛一样,“三棒传播”之后,姜岩个人的悲剧“放大”成网络热点事件。
对于网络事件传播,我观察了将近7年。其间,一些热点事件我还亲身参与。可以这么说,以我上述观察和经验来看,“三棒传播”是目前中文网络事件传播的最基本范式。于此同时,在这三个传播节点上,“事件”又必须具备若干条件,才能得以顺利进入下一棒。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事件”在不同的传播节点,都具有可供传播的“特性”。打个比喻,三个传播节点类似正反馈器,而不同“事件”,就好像不同“信号”进入系统,其中有的信号顺利通过反馈器而被放大,其中最成功的“信号”连续通过三次正向反馈,扩大成网络热点事件;而有的信号却不能通过,传播中止。
重复一下,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事件”符合传播节点所需要的“特性”;因为尤其困难的是,上述三个节点所需求的“特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热点事件,它在三个阶段都“适配”了传播节点的需求。非常难。所以网上有一些人号称自己是“网络推手”,并甚至开PR公司因之赚钱,几乎都是不靠谱的。中文网络,只有“浪兄”算的上“网络推手”(因为他能复制成功,在推出天仙mm之后,还能推出“非常真人”)。其他的人,我几乎没有看到。反之,反向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胡戈的馒头,成名之后,后作的影响力就相差甚远。
晕,好像说的有点远了。呵呵。春节有空的话,我写个连载,专门以各个案例来讨论网络传播;今天只说姜岩事件。
二、“群星传播”
姜岩事件能在第一棒(天涯)顺利传播,一个重要因素是前期的“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和随后胡某央视事件,这两件事件为之培育了传播土壤。其中尤以“史上最牛小三”为甚。该事件从07年10月即开始在天涯“娱乐八卦”传播,因为版块女性网友很多,所以事件持续争论了几个月,直到姜岩事件发生。
姜岩事件能在第一棒(天涯)顺利传播,第二个重要因素是“自杀日记”的文本,相当触目惊心。姜岩的文字太真实,太直指人心,让人感动。她的文笔倒不一定很好(嗯,至少没有她的姐姐文笔好,姜岩姐姐的文字,根据我的猜测,一定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极为老到);但姜岩的文字太真诚了。真诚无敌。
但姜岩事件得以在天涯顺利传播,真正最关键因素还不是上述两点,而是——这里我要说件往事:06年初,当铜须门事件发生时,我还在天涯网工作。当时我第一时间看到这个帖子,帖子标题大意“06年网上最火的帖子即将诞生于此贴”,当时我还认为作者瞎吹牛,但没想到,铜须门后来果真成为06年最火事件之一;而那个帖子所言非虚。后来我一直反思,为什么当时自己看不出来。正是对此的反思,让我发现了如何进行第一棒传播的关键点:“群星传播”。
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但,星星之火一定要同时、但由不同人点燃。我把这叫作“群星传播”——即事件的最初传播人,一定要是紧密团结的“群体”,而不是“个人”。更进一步我认为,由于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群星传播”已经逐渐成为大众传播的最重要的方式。“群星传播”就是新媒体传播。
我自己用“群星传播”解释了很多现象。比如超女,比如百度贴吧等等等等。就以“百度贴吧”为例,我想百度贴吧可能也比较郁闷,很多网络事件,其实最先、最热闹,最激烈的讨论是在贴吧,但后来传播开了,大家都以为是在天涯或mop,就没贴吧什么事了。为什么呢?这就是贴吧产品结构造成的,贴吧让“群星”点起了火,但是它没有平台维系“火种”,使得事件在“贴吧”熄灭,而在别的平台(天涯等等)燃烧。说白了,中文互动媒体网站分三个层次:流量最大的百度贴吧,只点火,不煽风;需要流量的天涯mop是又点火,又煽风;渴望流量的小网站没火,点根蜡烛就开始煽风:)
而反思姜岩事件。它最大的特点其实即在于“群星传播”。比如,我留意到事件中,姜岩姐姐在天涯自述是一个老“潜水员”,经常在天涯的几个大版看贴;姜岩姐姐和姜岩朋友,是一群极度熟悉互联网平台的人,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传播了这个事件。没有这一群人,姜岩自杀就只是“悲剧”,而不会“放大”成为“事件”。
因此,“群星传播”即网络事件传播“第一棒”节点的充要条件。
写到这里,写累了,不想写了。其实姜岩事件,最近对我触动很大。一方面姜岩真诚的文字,太让人为之同情和惋惜;另一方面,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有太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同时,太少的人在观察和思考网络传播。
由于网络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传播途径,同时,一些人又在不断妖魔化网络传播。互联网媒体现在其实处于一个关键“拐点”阶段。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国内一些传播专业人士和热爱互联网的人士,大家能多多关注网络传播,多多交流一下。我的电子邮件是maitian99#gmail.com。我自己也会不断整理一些观察和思考,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很多人,不管是名人还是草根,都想借助网络炒作自己,维持地位或梦想一夜暴富。所以网上的事件很多,多了,就让人心烦。不再有太多人关注。
对所有人,过眼云烟的网络事件都不会带来本质的永久的利益。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这有什么好研究的?麦田千万别掉到自己的套里去了。全世界有几个人在 研究你说的这个东西?少吧。还不如研究SEO靠谱。别说中国国情这回事,中国再特殊,也没有到离谱的份上。干点正经事吧。都知道搞创新的人成功了,没听说谁研究小道消息传播的成功的。也许你是个人爱好,这谁也管不著,但犯不上号召大家都加入。当初WIRED的几个创始人,杂志行业内的人都瞧不起,连个专业图表都不会看,但他们在WELL上有大批支持者,麦田应该知道,那是BBS的雏形,很多技术拥趸和怪人在上头,有这些人支持,WIRED打破了行业的规律成功了,而当初也并不是只有他们这个团队,也有其他个人在这个圈子有影响力,但他们成功了。说明确实有自己一套。但,绝不是麦田你说的这种东西。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嗯,不错,运营社区的时候需要到的东东。
也祝姜岩天堂走好。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好文,收藏至20ju.com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傻根:麦田咋回事了?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逝者已矣,娱乐者可悲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信息的传播与过滤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07年本来是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是在12月28号.29号两天出现了女人大闹发布会和跳楼自杀事件原因是男人出轨,不一样的人物,但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是巧合,时间那么接近,事件那么相同,但也可以是个信号,一个提醒,这个社会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就好的社会,需要邻里关爱的,和谐社会是大家共同献出爱心的,今天是男人出轨逼疯个女的,逼死个女的,哪天也有可能逼死一个男的,谁都不想因为婚姻闹出人命可谁又能真正的控制住自己呢?在没有道德观念,满眼都是金钱,时尚,性感的社会里,女人能疯,男人也能疯,媒体要呼唤这个社会重起爱心,但对披着人皮的禽兽不能手软,法律不能制裁他,但舆论可以消灭他,不要说80后的人,他只是一个人,不能代表80后,这个是禽兽,要把他打回原形,他毁了姜家庭的所有生活,他应该为此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很好很强大!学习中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麦田,怎么越来越SB了。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刚刚看到网易新闻:甘肃宁夏两省区推行论坛版主实名制,对于网络实名制,我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以前我和大部分互联网观察者一样,认为实名制会完全扼杀中国互联网发展,导致互联网言论变成一潭死水,互联网管理机构随意侵犯普通网民的言论权力,导致网民在线下被打击报复,互联网就变成了传统的僵化的媒体。
但是经过上次我自己办了一个论坛以后,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因为极少量网友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论坛受到波及开不下去。但是极少数网友发完自己偏激的言论以后,并没有受到惩罚,受到惩罚的反而是老老实实想为互联网做点事的人,这当然有我们的网监机构图省事,板子只打最方便的人的原因,还有个原因是中国地域太大,管理确实不便的原因。
现在我认识到,一个能够充分民主的互联网,一个能充分民主的社会,首要的条件是公民先有民主意识,就是说,无论你说什么,是否违法或者违规,你首先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你首先必须有对后果负责的勇气,而不是仅仅匿名说一大通对某某个人或者机构不满的话语,然后对造成的后果完全不负责任。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中国除了会出现一大堆网络暴民,就剩下恶搞了。
网络实名制刚开始当然会造成言论的退步,网民失去了匿名的面具以后,说话再也不能肆无忌惮,但是,这个是必然付出的代价,社会的进步靠一堆冷冰冰的IP地址是无法取得的,必须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出来才能推动,就像你在网上匿名发一万个帖子痛骂收容遣送制度,不如孙志刚用自己生命推动了社会救助机构的转变。
每一个能够对自己言论负责的网民,才能够真正推动网络民意的表达。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quote][b]以下引用paul(游客)在2008-1-28 14:42:00发表的评论:[/b]
刚刚看到网易新闻:甘肃宁夏两省区推行论坛版主实名制,对于网络实名制,我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以前我和大部分互联网观察者一样,认为实名制会完全扼杀中国互联网发展,导致互联网言论变成一潭死水,互联网管理机构随意侵犯普通网民的言论权力,导致网民在线下被打击报复,互联网就变成了传统的僵化的媒体。
但是经过上次我自己办了一个论坛以后,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因为极少量网友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论坛受到波及开不下去。但是极少数网友发完自己偏激的言论以后,并没有受到惩罚,受到惩罚的反而是老老实实想为互联网做点事的人,这当然有我们的网监机构图省事,板子只打最方便的人的原因,还有个原因是中国地域太大,管理确实不便的原因。
现在我认识到,一个能够充分民主的互联网,一个能充分民主的社会,首要的条件是公民先有民主意识,就是说,无论你说什么,是否违法或者违规,你首先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你首先必须有对后果负责的勇气,而不是仅仅匿名说一大通对某某个人或者机构不满的话语,然后对造成的后果完全不负责任。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中国除了会出现一大堆网络暴民,就剩下恶搞了。
网络实名制刚开始当然会造成言论的退步,网民失去了匿名的面具以后,说话再也不能肆无忌惮,但是,这个是必然付出的代价,社会的进步靠一堆冷冰冰的IP地址是无法取得的,必须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出来才能推动,就像你在网上匿名发一万个帖子痛骂收容遣送制度,不如孙志刚用自己生命推动了社会救助机构的转变。
每一个能够对自己言论负责的网民,才能够真正推动网络民意的表达。[/quote]
呵呵,可惜很多人不能理解到你说的这些情况;路漫漫。。。关于实名制,我回头也写个帖子,谈谈我的看法。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群星传播,就是《引爆潮流》里说的那些具有广泛人迈并且非常活跃的早起传播者吧,姜的blog就是指产品特性上很吸引人吧,期待下文:)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很肤浅,就是停留在一般人的常识上,没有什么特别的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仔细拜读了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文章废话居多。
麦田的条理逻辑还是不够啊。。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麦田说话学究气太重
不过分析的很在理
透过姜岩事件 我还反思了另外一个问题
互联网的草根意见是否是真实的 因为姜岩这件事姜岩虽然死了 但她和她姐姐所说的话存在很多疑点 当然她老公肯定不是好人
但是还是觉得姜岩一家利用媒体伤害了其老公一家
验证码怎么跟鬼画符一样orz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quote][b]以下引用stila(游客)在undefined发表的评论:[/b]
麦田说话学究气太重[br]不过分析的很在理[br]透过姜岩事件 我还反思了另外一个问题[br]互联网的草根意见是否是真实的 因为姜岩这件事姜岩虽然死了 但她和她姐姐所说的话存在很多疑点 当然她老公肯定不是好人[br]但是还是觉得姜岩一家利用媒体伤害了其老公一家 [br]验证码怎么跟鬼画符一样orz[/quote]
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并且我大胆猜测,jy的姐姐很可能是从事媒体工作的。
验证码不是我设置的,这个是tw博客系统设置的。呵呵。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一开始有商业价值策划的传播流行,和传播流行之后的商业价值挖掘和纯粹流行事件的传播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的事情。虽然最终从传播表现上有相似性。
浪兄的第一个天仙MM从所有的报道和他本人的采访来看是没有预兆的,是突发事件,商业价值开发是后话。
四格真人是有目的的策划,但商业价值开发有问题。所以你说唯一可以复制,这话不对。
知道一点互联网传播就做PR的公司,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以为了解了传播就了解了商业传播,但恰恰都死在这点上了。
一点拙见,研究操作互联网商业传播2年多了,这块相对比较独特。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quote][b]以下引用watermaner在undefined发表的评论:[/b]
一开始有商业价值策划的传播流行,和传播流行之后的商业价值挖掘和纯粹流行事件的传播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的事情。虽然最终从传播表现上有相似性。[br][br]浪兄的第一个天仙MM从所有的报道和他本人的采访来看是没有预兆的,是突发事件,商业价值开发是后话。[br][br]四格真人是有目的的策划,但商业价值开发有问题。所以你说唯一可以复制,这话不对。[br][br]知道一点互联网传播就做PR的公司,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以为了解了传播就了解了商业传播,但恰恰都死在这点上了。[br][br]一点拙见,研究操作互联网商业传播2年多了,这块相对比较独特。[/quote]
既然是专业人士,就多说几句吧。
对于互联网商业传播,我也蛮有兴趣,一直在关注和分析。如何通过互连网传播达到商业目的,至少目前还没有切实的事例证明那些有目的的策划是可复制性成功的。
PS:系统的验证码,让人怀疑制作者的审美观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quote]如果姜岩没有选择自杀会怎样?
第三者插足的事例很多,作为旁观者的态度不外两种,或同情新生的”真爱”,鼓励自由(就象支持徐志摩),或谴责对旧爱的不忠,人心的背叛(就如去谴责徐志摩).在姜岩事件中,我们看到她负心的王菲所扮演的角色,与徐志摩并无本质的不同;所不同者,在于徐的原配没有选择自杀,所不同者,在于旁观者对徐更多同情,纵有不满,也远不如今日对王菲谴责之烈.姜的自杀,在她自身,当然是一种结局,但这一结局,但过来又成为王受大众谴责的原因,因为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她没有死,王断然不会象今天一样,成为众矢之的。也就是说,对王的批判,关键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姜做了什么。姜的选择,客观上导致了王菲今日的狼狈。当然,揣测姜跳下那一刻就已预见了今日的结局,说这是她以死亡实施惩罚,不但对死者太过冷酷,也毫无必要,于事无补,因为一切已成定局,死者已逝,生者蒙羞。
但作为旁观者,还有一事可做,而且是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看到最简单的一点:在整件事中,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是姜的自杀。而当前对王菲轰轰烈烈的责难,其实,是在鼓励婚姻中受害者的自杀倾向,因为,这使他/她们看到,自杀是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自杀是非常有效的惩罚手段。通过自我伤害对他人施加惩罚,是儿童常见的思维方式,是不健康不成熟的,而目前大多网友的激奋,正在助长了这种不成熟的情绪。可以预见,如果姜岩事件在传播中继续扩大影响,如果网民继续对王菲大家挞伐,其结果,不是破碎婚姻的减少,而是因婚姻失败而自杀的人增加。未来可见的那些死者,很难说不是死于今日激愤民众心头的正义与公理。所以,不妨在谴责王的时候,对他也怀一点同情,也看他是一位受难者;在同情姜的时候,不妨多一点保留,强调一下,她的选择是个大错。这就是我们能做而且该做的。[/quote]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看到最后没搞明白“群星传播”是啥意思,几个帖子的发贴人都不是论坛名人吧,似乎有硬套概念之嫌。
to 楼上的:没有多少人会愿意为了换取死后的舆论而自杀吧?如果真的有,那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没有活着争取正义的渠道,而不是遏制非暴力的舆论“挞伐”。后者反而能够让人作恶之前有所顾忌,从而更根本地减少这样的悲剧。
Re: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
“从而更根本地减少这样的悲剧。”―― 当然,这里所谓的“更根本”也是相对而言。被动的方式当然根本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