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sns模型分成profile,interactive,relationship三个环节。其中,每一个profile代表一个用户,他们通过网站的interactive,建立并巩固自己的relationship。因此为便于讨论,请大家在这篇文章中,暂时使用这样的方式理解“interactive”:interactive,交互模式,它回答了两个问题:用户怎么玩,玩什么;它是比“产品”更上层的概念,而“产品”只是interactive的具体呈现。
(一) interactive的不断进化
观察这些年来sns类型网站的interactive演变,能清晰看出一条越来越便于沟通的进化模式:
|
myspace |
|
|
interactive |
space(踩空间) |
feed |
短语feed+follow |
时间轴 |
静态 |
动态 |
实时 |
群体性 |
无 |
无 |
有 |
从上表,我有几个结论:
1,都说SNS是“社交工具”,那么到底“工具性”在哪呢?——SNS的“工具性”就是体现在interactive是否更方便用户沟通。
2,从myspce到twitter,其意义是web端沟通从“静态”到“实时”,这几年SNS演进过程就是web端如何IM化过程。(google wave是这个变革中最新的一次实践)
3,从twitter开始,新开辟了一个轴向:群体性。这是follow机制产生的。(详情参考此帖《词语twitter》)这非常有意思,我们联想一下就可知,这和客户端qq先有im,后有qq群异曲同工。Twitter其实就是客户端qq的web端全面替代方案的雏形。Twitter用web端+手机端的夹击模式,消解了位于中间两头不靠的客户端。
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实国外sns的演进过程,并没有关注作为结果的relationship,他们始终关注的都是interactive:工具!沟通工具!!Web端沟通工具!!!
5,最多再有5年,客户端QQ作为IM的霸主地位会消失。客户端QQ不是被打败的,客户端QQ是被用户淘汰的。这里我多说一句,国内很多人认为QQ无所不能,不可战胜,是的,QQ是不可战胜,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但是这些人就没想过:用户在改变!!!
(二) 新浪微博
如果说twitter是QQ的web端 替代方案,你可想而知新浪微博是取得了多么好的一个开局,多么难得的一个机会。但我对新浪能否把握这个机会,持怀疑态度。因为新浪历来的优势是“媒体”而 不是“工具”。虽然我看最近新浪推广微博时,对微博的定义是“沟通工具”,这挺靠谱的。但目前新浪微博还是以“媒体”的路子在操作。(其实我自己对twitter的理解,也是从“媒体”到“工具”的过程)
如果作为“工具”,新浪微博不应该是类似新浪博客只是新浪的一个频道,而应该是更独立的一个品牌,贯穿于整个“媒体新浪”。举个简单的例子,“新浪微博”这个名字可能就不如“新浪说说”为好。
最后学一下克林顿:只有沟通工具,没有SNS,笨蛋!:)
博客已死,怎么又死灰复燃了?
有点难懂,保存下来详细看··
道理是有的,
哈哈哈哈哈
你在新浪说说了吗?真2.
哈哈,我也来了
严重鄙视,光说不练,只知道放屁,搞了一个还不是没搞起来。
博客已死,微博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