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做的第17次,也就是最近一次中国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中,我数了数,有三个“70%”:70%的用户在30岁以下;70%的用户月收入2000元以下;70%的用户大学文化程度以下――其中最后一条,应该是包括了在校大学生。这三个“70%”勾勒出了中文互联网的框架,所以我把它叫:“三七”互联网。
与此对照的是,几乎所有商业网站的从业人员,都是大学文化程度以上,有些还是“海龟”;一般月收入2000元以上,上不封顶;具有决策权的高管也多为30岁以上。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抛开企业级互联网应用不谈,中文互联网是“三高”的人群试图赚“三低”人群的钱。
那怎么赚钱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复杂,其实也简单。十年来,在中文互联网上真正赚到大钱的就三类:广告、短信和网游。其中,广告没什么好说的,这是由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所决定的,国内国外皆如此;而后两种,短信和网游,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服务。
短信和网游能赚钱,是因为它们都是消费类产品,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快速消费品”。而主要消费对象,就是我们上述的“三低”人群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根据常识,大家会认为“三低”人群没有支付能力。比如,洪波(keso)就这样想的,在《一篇文章你打算分几次给读者?》中,他写道:“中文互联网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支付能力的用户,在支撑着中国网络公司的盈利,典型例子就是短信和网游。这样的现状决定了中国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病态加变态”
keso错了。其实中文互联网一点都不“变态”。Keso他错就错在把“支付能力”等同于“收入水平”。但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三低”确实没有很高的“收入水平”,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互联网上没有很强的“支付能力”。事实上,低收入水平的人对于购买快速消费品的小额消费的购买力是强大的(远远强于高收入水平人群)。关于这点,我们举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一个20岁的女孩,喜欢逛商场,然后买一些仿冒LV包包;而30岁的女人逛商场,估计买的就得是真的LV了,要不拿出去都不好意思――如果你是生产假冒LV的厂商,对于你来说,20岁的低收入人群就是高购买力人群,也就是你的目标客户;反之,30岁的女人再怎么有钱,那和你有什么关系吗?
中文互联网就是一个“假冒LV”才能生存的地方,一个以小额消费“快速消费品”的地方。如果打个比喻,中文互联网就是一个地摊市场,那种窗明几净的大商场只是一些人的“臆想”。我们这些做互联网的人表面上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出入5A的写字楼,看起来挺白领的;但实际上呢,和在地摊市场“练摊”没有本质不同。这点有些人可能想起觉得别扭,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智商洁癖”,总认为自己玩的是高科技,嘴里不蹦几个缩略语,不显得自己有范儿有智商;但其实,“练摊”无所谓高低,只有合法赚钱都是“纳税光荣”――更何况,“练摊”本身还是需要智商的,而这个智商的起点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哪里,正在干什么。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对中文互联网“看死”,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局正慢慢酝酿萌芽:十年前,互联网“空降”中国,随后成为网游、无线等快速消费品,但五年、十年过去了,那拨青年人也渐渐成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中文互联网因此也跟随着他们逐渐主流化――互联网越来越从一个单纯的“娱乐”产品,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工具应用。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一个是web20突然在05年兴起,除了国外潮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国内逐渐主流化的用户,需要一些多样性的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娱乐互联网”;另一个例子是“淘宝”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网友去到那里开店,与现实世界中开店毫无区别――还可以避税。
这两个例子,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都是小事,但风起青萍之末,“三七”的中文互联网确确实实在改变,慢慢会从“地摊”步入大雅之堂――当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将还是在“练摊”。
Interesting metaphor!
作者说得对。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市场定位。首先调查清楚你的客户群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至于产品好不好,那是你的事情。再好的产品,不符合需求,也是胡扯!
TrackBack来自《今日网摘-060222》:2006-2-22Google黑板报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 #“三七”的中文互联网 - 麦田 #Linux和大忽悠 #blog乱弹一:什么是blog?(Beta) #五行缺水 - Donews要做什么? #把blog写入简历? #Gmail将增加Voicemail及更多功能 #
TrackBack来自《昨日新闻 - 手机媒体的商业模式》:他们之所以看好手机媒体,是因为这个市场“用户基础足够大,价格足够低(可能只卖1元),消费次数足够多”。
赞同作者的观点,底收入不一定少花钱,就我个人而言,年龄小的时候挣钱少,但是敢花,也就是月光一族的人。现在,年龄大了,挣得可能多一些,但是老要想着给自己家里存点钱,除了一些大的花销,其实在娱乐、时尚类的消费上反而少了,这就是一个事实。Keso在发表这个意见的时候是缺乏一些调查了,这可能是年龄大些的人的通病。2004年,当时uume的刘键(现在mop)就很奇怪的发现,只有那些20岁左右的人,可以每天2个小时以上在他的网站上泡着,那些他们原来定位年龄更大,更需要人脉的人,反而不怎么到他的网站,这就是现实。
好文章。
相当不支持你这段话,但也不反对。“三七”的低收入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不高。对互联网来说,就像是簿利多销了。QQ会员一个月10元,上百万的会员就有上千万的收入,如果是传统行业,要达到上百万的会员人数,当然不可能的了,就算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见得有一个组织会有这么多的收费会员。但互联网就可以做到全国
不错,有启发,呵呵!
那帮人是在慢慢成长
其实搞IT的普通人和工地干活的民工本是一种人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基本同意。成熟用户消费也更理性,赚他们的钱不是那么容易的。网络的服务和产品的边际成本低,就是增加大量用户生产这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这样的特质就决定了应该”薄利多销”;高价才是病态的,比如垄断产生的高价。qq会员费低但会员数多的总利润会高于高价但会员数少的利润,因为成本区别不大;当然低到什么程度才是利润最大化是要具体分析的。互联网的特性就是广泛、低门槛。
TrackBack来自《睡不着的晚上看了这些文章 》:
所以出现RSS的高呼,出现所谓的sns,feed之类也就仅仅属于高端用户的小群应用。注定不能像google,baidu那样被普遍应用
TrackBack来自《“三七”的中文互联网》:写得很不错,这是我转的这哥们的第2篇文章了。立了再拍~~“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局正慢慢酝酿萌芽:十年前,互联网“空降”中国,随后成为网游、无线等快速消费品,但五年、十年过去了,那拨青年人也渐渐成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中文互联网因此也跟随着他们逐渐主流化
有道理!!
有道理!!
现状如此,又能怎样呢?
不过我觉得搞IT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毕竟他是一个比较新而且发展快的行业。有很多美洲大陆等待开发!
逻辑不错,思维也很开阔,但结论有点太武断了,感觉底气不是很足。不过就我自己个人而言,水平还远不如博主,所以也不敢指正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