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真人美女,秒杀PK”活动上线,蚂蚁网最近几天又渐渐获得业界关注。一些朋友关注到蚂蚁网3个月的发展速度,在msn上反复询问我。想想3个月前,新版蚂蚁网刚刚上线时,业界是多么的怀疑;但其实这3个月,我们做的并不够好,只有将近20万新增用户,略低于我们预先的计划。
不过聊以安慰的有两点:第一,这20万用户中,IT人士非常少,活跃用户各行各业都有(就是没有所谓“小姐”——对于这些情色相关内容,蚂蚁网一律删除,零容忍),这符合我们预定目标;第二,我们没有为这20万用户花1分钱推广费用。总之,3个月,零推广,接近20万白领用户,这是蚂蚁网新版上线以来的基本情况。
在先前,一些业界评论家在讨论SNS网站的时候,都不把蚂蚁网算在内。比如有人说,“蚂蚁网,可以被忽略了吧?”。呵呵。在被“忽略”中,我们不浮躁,不急躁,踏踏实实做我们自己的事业。我过去说过,蚂蚁网团队对SNS的理解和实务,在国内位居前列,我现在亦如是观。。。
因此,我们欢迎真正有勇气,真正想创新的年轻朋友,真正能踏实做事的朋友,加入蚂蚁网团队。目前招聘两名成员:
1, 熟练.net开发工程师:1名
2, 产品经理:1名
有意者请将简历发往:libing#gmail.com。谢谢。
诸位,3个月以后,再见。:)
好久没写博客,懒得写。自己不写,倒是看了很多。基本都不靠谱。越发觉得国内的互联网业界浮躁,很少出现让我惊艳如美国的danah boyd。她在一次会议上,第一句话就说:“关键问题是network,还是networking”。太精辟了。国内互联网评论,就缺乏这样单刀直入的力量。因为观察不深刻,当然总结也不深刻。
国内互联网博客,尤其不能看的是技术人员写的。当然,我不是说他们都不靠谱;但他们写的业界观察博客,不靠谱的比例,畸高。其实做什么事,写什么博;如果换了我天天写博讨论网站架构,底层数据,算法等等,大家肯定认为这是胡说八道——那么,为什么技术人员就能对运营问题指点江山呢?并且肯定就是真知灼见呢?没道理。不专业。这里有一种技术的傲慢。其实很傻。所以国内多数技术背景的人,写的讨论业务的博客;大家反着看,就基本靠谱了。
当然做业务的人写的博客,也有很多不靠谱。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哥们,找到我,要给我们做的蚂蚁网指点江山,拿我们和也在做sns的xx网,xx网比较。有一大堆絮叨,把我听烦了。问:你估计一下蚂蚁网、xx和xx这三个网站,每天新增用户各是多少?他说他不知道。我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凭什么来指导蚂蚁网?我告诉你蚂蚁网每天新增用户是他们的5-10倍,你相信吗?你肯定不信啊。但这是真的。所以,你还是先回去数数数,数清楚了再来指教我。
说这个因为引发我今天写博,是看到了这篇文章,《让我郁闷的51.COM~~~!!!》。这篇文章很标题党啊。哈哈。其实是夸51的一篇文章。但我从来不怀疑博客是软文,我相信这篇文章的作者董柏宏是诚恳的。但是,他的文章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绝对写错了。我纠正一下。
董文中说,“但51的推广我觉得是来自庞升东的小聪明,那个时候,在QQ上很流行一些让人很容易转发和记住的图片~~~细心的人会发现每个病毒式的图片下面都有“51.COM”,就这个让51.COM的流量狂飙~~~~”。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有做网站推广的人,借鉴这个思路,肯定被带到沟里了。
真相是,如果是图片水印中有网站链接,用户只能在浏览器地址中,手工输入链接访问目标网站;这样对用户来说,是一个极小概率的操作,不可能带来大流量。我做过一次测试,如果我的图片内容带水印,页面访问量是1万的话,从这个页面主动访问目标网站不到5。万分之五的转换率。
庞升东如果真的像董柏宏那样,依靠是图片水印这个“小聪明”,51早就偃旗息鼓了。那么,51的流量,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流量是怎么来的?我有数据,可以提示的确是从qq来的,这里就不详说了。
其实更进一步说,51的用户来源于——钱。我觉得太多的人不了解51了。过去不了解它,乱骂它;现在不了解它,乱夸它。其实51不像没成功时候那么被人骂,也不是现在那么被人夸。大家为什么不能客观一点看待一个网站呢?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在别人努力的时候,踩之;别人光耀的时候,捧之。客观一点吧。
客观的看51,庞升东从不吝惜在发展用户上投资(包括硬件投资)。你看看在湖南,51的线下公交广告;在上海,51的灯箱广告。。。这些是什么?这些都是钱。客观的说,51是坚决地用钱砸出BBS用户的,并且现在依旧在砸。这才是51发展模式的本质。至于“泡与被泡”啊、“小聪明”啊、那些都是细节问题,都没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些新的创业者,如果想学习51,没钱,那你怎么学都是细枝末节,怎么学都没戏啊。至于51,换句话说,现在远远没到和QQ分庭抗礼的地步。为啥,谁见过QQ为发展用户而做广告和推广的?
真是很久没写博客了。实在有感于业界的风气。不客观,不深刻,不具有大局观。想想去年,我写的《51节向51学习》,可能是最早夸庞升东的人之一,那时多数人还在计较庞升东“流氓”什么的;而现在,晕,转向了,n多人又开始夸51,这又成了潮流。呵呵。
最后惯例做个广告哈:蚂蚁网因业务发展需要,继续扩大团队,现急聘1名.net熟手,1名数据库高手。有意者请发邮件:libing#gmail.com。谢谢。
今天keso分享了《中国经营报》记者李媛、李立、蔡放的深度报道《抵制家乐福中的新意见领袖传播路线》。诚如keso所言,“记者的这种调查,有价值。。。,是因为每个互联网上的群体事件,一定有它自己的引爆路径,确实值得仔细分析”。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报道,发现记者在分析家乐福事件的传播过程,确实提出了真问题:1,抵制事件是如何产生的;2,抵制事件是如何传播的。但记者的答案显然错了——远远高估所谓“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和mop网站在这两个阶段的作用。(这里,“网络社区”特指BBS论坛)。
一、家乐福事件的传播过程
先概述一下“家乐福事件”的传播。它非常清晰地呈现五个阶段:一,酝酿,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上述五个阶段全过程,自始至终都有传统媒体在进行持续、高强度、深度报道——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整合互动报道,才使得“家乐福事件”成为最近半个月社会热点事件。
二、家乐福事件的产生原因
关于家乐福事件的产生,在《抵》文中,记者按图索骥,追到“抵制贴”最开始发表论坛(mop)和发贴人(水婴)。这给人一个感觉,似乎家乐福事件能够产生,在于这些“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作用。
记者的调查功夫值得敬佩。但是,网络热点事件其实有两类。第一类网络热点事件是基于“人”的。比如芙蓉姐姐、艳照门——在基于“人”的热点事件中,确实存在key man,存在记者所言“意见领袖”。比如芙蓉姐姐事件中的芙蓉姐姐;艳照门中的陈冠希和奇拿。第二类网络热点事件是基于“事”的。比如轰炸大使馆事件,911事件,以及这次的家乐福事件。
具体以家乐福事件来说。它的产生,绝非因为“水婴”的一个帖子。事实上,没有“水婴”,还会有火婴、土婴。。。家乐福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国内几乎所有媒体形式,在传播几乎同样的一条信息:以法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在纵容zd,抵制圣火。这里,我说的是所有媒体:电视,电台,报纸,网络门户,网络论坛,QQ和msn。。。。。。我们处于一个媒体的时代,当所有媒体,高强度、高密度说着同一个声音;那么对群众来说——这就是“真理”。
群众是朴素的。当大家感到民族和国家受到侮辱时,每个人都本能地希望为民族和国家贡献一己之力。于是就有了行动。至于这个行动到底是“家乐福”,还是“lv”,只是一个或然事件;而行动本身,是一个必然事件。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家乐福事件之所以能产生,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所有媒体发出了“同一个声音”。
三、家乐福事件的网络传播特点:QQ群和MSN的力量
对于上网多年的老网民,类似家乐福事件,我见过好几次了;而且事件产生原因如上所述。只要“同一个声音”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存在;那么过去,现在,将来也会不断出现这类事件。我毫不吃惊。都一拨拨的,就跟唱戏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60年代生人搞完了,70生人上;70生人搞完了,80生人上。现在是80后当主角而已,以后还会有90生人出场。近百年来,咱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大好的热血青年。
这次家乐福事件,真正有新意之处在于网络传播中,QQ群和msn成为关键工具,尤其是前者。“QQ群”完全可以说不是一个IM产品,而是“小社区”。在“QQ群”参与下,中文网络传播形态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门户网站和大型社区类似航空母舰,产生“主要内容”;中小型网站和博客类似护卫舰,产生“补充内容”;QQ群类似舰载飞机,他们“飞”出去,专门负责“传播内容”。
至于MSN,这次“红星爱中国”的行动能广泛传播,关键得益于前段时间MSN的慈善签名活动。那次活动是这次的“预演”,启蒙了多数msn用户使用签名来表达心情。否则,“红星爱中国”不可能会这么火。
四、“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
最后想借这篇博客,说说“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很多人对网络事件不熟悉,有误解,以为真的有什么“网络推手”。但其实如上叙述,网络两类热点事件中,第一类基于“人”的热点事件中,存在策划的可能性,存在“网络推手”。但关键还是“人”本身是否具有话题。比如芙蓉姐姐,没策划也能火,有了策划火得更大而已。第二类基于“事”的热点事件,绝对没有“网络推手”,只有关键媒体。
至于“意见领袖”的情况差不多。当前中国存在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但不存在真正普遍范围的“意见领袖”。对于后者,除了CCTV和《人民日报》,谁又敢说自己是“意见领袖”呢?
昨天参加了由新浪和“第三种人论坛”(Asiaicc)联合主办的“2008新浪·第三种人高峰论坛”,感觉还是比较有收获。这个会议主要是广告业界人士,尤其是4A公司的老总级人员与新媒体(主要是互联网企业)的对话。Asiaicc的CEO贺欣浩很年轻,但资源很不错,再加上联合新浪,所以来了一些4A公司和网站的高层,使得这个会议比较有含金量。
会议的具体情况不说了,有兴趣可以点击上面给出的链接,新浪有很详细的报道。就说说我参与的那场讨论中的一个体会细节:
安吉斯大中国区CEO 李桂芬女士的PPT给出一个有趣的数据:根据她们统计,目前消费者花费在互联网的时间是36%,花费在电视上的时间是37%,两者只相差1个百分比;但是广告投放方面,投放在互联网上的只有不到6%,而投放在电视上的有70%(这个数据可能记忆有点误差,但大致差别不大)——互联网媒体与电视媒体比较,时段上只有1个百分比的差异,但广告投放量上有10倍的差异!这反过来就能证明,互联网确实“处处是蓝海”,可发展的空间,可预期的空间实在太大了。
但现状是,以4A公司为代表的广告公司,以及广告主还是非常谨慎地在新媒体上投放广告。主要原因是——没法监测广告效果。所以贺欣浩的Asiaicc他们大力推进“标准”,他们的思路是:如果能形成一个客观,可测量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主都能认可的新媒体广告投放标准,那新媒体广告的投放量会爆炸性增加。
在昨天的会议中还有一个有趣的PPT,是由阳狮大中国区董事长郑以萍演讲的。她的整个PPT主要都只说了一个理念:“co-creation”,联合创意。她的观点是,目前消费者在新媒体帮助下,具有了“传播”能力,这是和所有以前的广告受众不同的。因此广告要变革,要让消费者参与传播。而要做到这点,从广告公司来说,“创意”将更具有挑战性,不只是创意总监的灵感,需要新媒体参与进来,一起完成“创意过程”;随后,消费者参与进来,一起完成“传播过程”。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在整个创意到执行的流程过程中,谁来lead?我认为这主要依靠广告公司,即他们是枢纽,联络一头是广告主,一头是新媒体。而当前尤其重要的是形成这样一种工作流程!先建立“流程”,然后才能建立“标准”。
在随后的对话中,安瑞索思CEO 应宜伦提出一个观点:最好不要用“新媒体广告”,而用“互动广告”来定义目前的新形态广告。这个观点言简意赅,基本上也是我参加会议最大的收获,或者说一个顿悟:现在变化的不是“媒体”形态,变化的是“广告”形态。与其说“新媒体广告”,不如说“新广告”模式下,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而这,对三方都是挑战,也是机遇。
最后义务打一个广告:2008新浪·第三种人高峰论坛在上海和广州还有两场,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可能会有收获的。
这是我关于facebook系列文章的第三篇(1,2),也是近期最后一篇吧。开篇明义,facebook的核心竞争力有两点:1,“主体间性”的“视角”;2,能设计出“poke”应用的“网感”——前者是产品,后者是运营。
产品。和facebook可以对比的是myspace。看名字就知道“myspace”的视角是“我”,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在myspace的结构中,profile页面(个人空间)是用户的中心,登录后首页是profile的后台。用户活动从profile为起点,然后browse漫游,最后回到自己或他人的profile。总之,myspace的关键词是“profile”;而facebook的关键词是“feed”。Facebook的feed不是自己的(虽然也有自己的),而是朋友的。从主体性的“我”,转移到了“主体间性”的“朋友关系”,就是facebook架构上优于myspace之处。主体性是现代性,主体间性是后现代性。互联网是后现代性的。所以facebook更“互联网”。这就好比宝马从北京跑到天津,你让它跑土路也能到,跑高速路也能到,但跑高速路明显要“适配”一些。Facebook模式相比myspace模式,更“适配”于互联网。就这个道理。
运营。SNS类型网站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所谓动态,就是产品和运营策略不断互相调适,磨合。说到底,是整个团队的“网感”和“执行力”的结合。而Facebook的团队能设计出“poke”这样的应用,神来之笔,太牛x了。Poke如同一个“窗口”,让人得以窥视出高手的功力。再详细说说:在facebook火暴之前,其实国内bsp已经出现了“踩一下”这样的需求,包括qq空间都有用户自组织的“互踩联盟”。所以,“踩一下”其实是一个网民常用的“动作”,但国内没有一个人从中策划出poke,直到facebook告诉我们poke。我们这些做互联网的,都应该感到惭愧。不过,哈,还有一个机会:“沙发”也是一个常用的“动作”,做sns的朋友可以琢磨一下,看能否设计出有趣的应用。
Facebook没有什么神秘的,而类似起步立足于校园、开放api等等,其实都是战术层面的胜利。我上面说的两点,一个是产品结构,一个是团队能力,才是facebook的真正核心竞争力,真正的问题。就好像下棋,facebook主体间性的视角结构,相当于“布局”;而设计出poke的能力,类似于“手筋”;开放api之类的,都只相当于“官子”了。在一个新兴的蓝海市场,关键还是布局和手筋。
目前国内sns潮流兴起,facebook也成了“显学”。不过很多人对facebook的理解,还局限于现象本身,没有穿透力,不能提炼出facebook的核心模式,所以很多“形似”的网站。马列主义还要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呢,facebook如果学成了教条,绝对完蛋。更进一步,其实我认为不可能有谁学得了facebook——即使学了“结构”,也学不了“网感”。
Myspace中国前两天启用了中文名“聚友”。也许一些人忽视了,罗川他们其实还启用了拼音域名juyou.com;juyou.com.cn;juyou.cn——实际上,基本上全套“聚友”都归属myspace中国了。对于这个中文名,有博友在我的博客留言,认为不太好,因为“没有谐音”。但这个朋友可能没想过,myspace无论怎么谐音,读起来都是4个音节;那么,传播上怎么能有两个音节的“聚友”好呢?更进一步,为什么myspace中文名就必须要谐音呢?!
从这个细节上,反而,我看出的是罗川和团队在myspace中国进行本地化的“决心”。基本上从去年4月myspace中国上线伊始,罗川就在反复强调他们是一块非常“独立”的业务,并不受myspace.com业务制约,后者主要只是一个投资方,以及平台提供者。但业界很多人还是用yahoo,ebay等等跨国互联网公司的老眼光在看待myspace中国。这可能是大家的一个误解。
随着“聚友”的启用,myspace中国进入中文互联网将近1年。回头看看这一年,罗川好像给自己和团队打了“60——70分”。但业界有一些年轻的博客作者,可能不这么看。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真正评判一个网站的发展?这篇博客就想谈谈这点。
myspce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新网站不同,他有既有的平台和用户基础(myspace.com),但他牵涉到平台和用户的转移,而在这个工作中,又需要发展新用户——这使得罗川团队的myspace中国,特别像“一边装修,一边入驻”,需要同时解决“产品”和“用户”两个问题。而一般的新网站不需要如此“并发”任务,新网站可以“先装修,再入驻”。
客观的说,“一边装修,一边入驻”的难度要高。而从一年后的情况看,myspac中国在个关键问题上,其实处理的还可以。其标志是一,产品中文化逐步完成,同时开放api等关键性的产品新功能即将推出——“装修”问题基本解决了;二,确实存在一批活跃的种子用户,至少是十万量级——“入驻”的问题基本解决了。2008年的罗川和团队,不再需要“两面做战”,只需要发展用户。
所以客观的说,myspace中国这一年其实做的不错,打好了根据地。
那么为什么业界会对myspace中国有所批评呢?其实业界的一些批评是对的,myspac中国过去一年确实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有一段时间,myspace中国在用做BBS的思路,来做SNS。这种思路,其实对做SNS的人是非常有诱惑的,因为它能快速见流量,见用户增长;但是——用户流失率也非常高。而成功的SNS网站,最关键的指标其实是:用户流失率。用户流失率低,是SNS网站的充分必要条件。当你做了一个用户流失率很高的应用,其实,你就不是在做SNS。Myspce中国去年有段时间,即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走了弯路。
但与此同时,很多对myspace中国的批评,也是不靠谱的。比如有人列举三大失误“网站首页形象”、“市场运作保守”、“人群年龄偏大”——这种说法太外行了。尤其是其中第2条,不仅不对,而且完全说反了。我和大家打赌吧,“市场运作不保守”的SNS网站,比如最近有一家猛烈烧钱,猛投广告,猛做博客宣传,号称90后的网站的“xxx圈”——让我们对这个网站的下一步发展,拭目以待吧。说实话,很多人确实对SNS不懂行,虽然他们懂很多理论。其实对站方操盘来说,SNS是一个漫长而忍耐的过程。凡是试图用金钱“催生”SNS的网站,都完蛋了;或者正在完蛋ing。
SNS网站的关键考验是:忍耐,对时间的忍耐。
说回来。从myspace中国到聚友,罗川的团队有过试错,但完成了“基本盘”。往后几年,如果他们能更稳健和忍耐,更focus到目标用户;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百度Hi的产品还可以,不过确实如白鸦所言,“IM这个领域已经相对成熟,很难真正的创新”。百度的产品,应该说在中文互联网中一直保持很高水平,其关键在于设计思路:简单,快速,稳定。百度Hi这个产品之所以不错,就是它能在繁多的IM功能中,拒绝诱惑,保持了百度一贯的设计思路,做到了“奥卡姆剃刀”。
我们现在说起来“简单”容易,但其实最难的就是把事情做“简单”。说个例子对比一下大家就能明白:同样是IM,大约一年多前,业界的一家IM公司老总请我吃饭,让我对他们的产品和运营提一些建议。他们的运营方案非常多,想了很多主意;但我很直接的说,第一,IM不用做了,对于那家公司,做IM真的没太大必要;第二,如果非要做IM,一定一定一定保持产品最简单。当时我告诉他,msn之所以从qq“虎口夺食”,而网易泡泡却做不到,除了msn有windows内置优势外,很重要的是当时msn简单,只有核心功能。
后来那家公司在产品上,还是没有做到简单;而百度hi做到了。很难得。大家再想想hi这个项目,肯定也是团队反复沟通,大家都会对im提出若干建议和设想。从n多想法中删繁就简,做出现在这样一个功能精炼,但核心应用完善的产品,这就是百度hi战术上的成功。
但随着百度hi上线,百度的战略,我认为倒越来越值得存疑。对于百度hi,魏武挥有一句很精辟的评论,“百度需要hi胜于用户需要这个”。非常到位!其实从05年下半年开始,我认为超女事件引发贴吧的成功,对百度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述之,百度从一个面向“客户”的网站,重心在慢慢向面向“用户”的网站倾斜。从中期商业利益上来说,我个人不认为这种“倾斜”是正确的,绕了——百度不应和腾讯pk,百度真正的对手是阿里巴巴。
之所以有如此“倾斜”,我认为百度可能存在一种思路,即认为“社区”是对“搜索”的补充。没错,“社区”是对“搜索”的补充,但是作为站方百度来说,不意味着“社区”就成了重点,比建设社区更重要更急迫的是如何将“社区”的沉淀,转化为搜索的“产品”。举例来说,比如“百度新闻”就远比“百度空间”重要;百度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就远比百度C2C重要。。。。。。我所认为合适的战略,百度只需要做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核心业务:“中心”是百度网页搜索;两个基本点是“百度新闻”和“百度B2C或B2B”——这个战略,就是一个面向“客户”,而不是“用户”的百度战略。
现在百度的战略,有点乱。我们就以百度hi来说。百度hi最适合的类比产品是淘宝旺旺,而不是qq。这可能也是百度站方所希望的定位。但淘宝旺旺是建立在淘宝之上的,百度的c2c还没出来,现在的百度hi事实上是建立在贴吧和空间基础上。旺旺没有想颠覆qq,它是一个专业的IM,但发展起来现在其实也很大了;而百度hi可能也不想颠覆qq,但它目前没有一个“专业”的背景,因此只能依赖贴吧和空间这些和qq类似的用户群体。这就看起来好像百度hi在和腾讯pk。百度Hi就存在这样的“错位”。而造成的原因,就是上述百度在战略上对面向“客户”还是“用户”的犹豫。所以最近外电报道,百度空间成为中国第二大社交网络。这可能对于百度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最后说一个小细节。“百度hi”这个名字,我认为多少有点问题,有点取巧,其实不太好。恰好myspace.cn最近启用中文名“聚友”。“聚友”这个名字,相对来说就更大气一些。对了,关于myspace.cn启用中文名,其实也有一些意思,回头有时间再续。
终于等到谢文出手!:)——今天“一起网”(www.yiqi.com)一登场就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我也第一次体会到等待一个新站出来的那种迫切心情。哈哈。真等了好久了,因为谢文前段时间说要稍微保密,所以我一直憋着,今天终于看到了“一起”的轮廓。
首先要说明,我非常理解谢文在博客中所提“现在拿给大家试用的网站还只能算是辆概念车”,所以我也认为目前的“一起”只是一个“轮廓”。谢文对社会化网络(SNS)有非常完整的一套设计,非常成体系。我粗粗试用了一下“一起”,大致能感觉到这个站确实在一步步将“蓝图”变成现实网站。我想这对谢文,对“一起”的团队都是一个值得祝贺的起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国内社会化网络网站的发展,又添加了一支生力军。大家一起玩!
从产品来说,“一起”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忠实于谢文对社会化网络的架构理念。谢文对sns和web2.0有若干思考,以其3个ppt为概述。我仔细思考过这3个ppt,坦率的说,对其中一些具体细节,我并不认同;但是,对这3个ppt的多数思路和整体性思考,我是完全赞同的。所以,对于目前的“一起网”,因为它基本就是这些理念的“副本”;我的观点因此是:“一起网”大的思路和整体架构应该没问题,但有一些路径选择和具体设计,我认为还需要再看看。比如一个细节:各个流程页面的帮助文字,我个人认为就太多了。
在“一起网”上线前几天,discuz的UCenter也上线了;再加上3月初上线的新版蚂蚁网;基本上可以说,2008年3月,中文社会化网络应用,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有意思的是,有几个博友问我,discuz和谢总的“一起”上线后,蚂蚁网是否会感觉到压力?我很诚恳的说,确实没有压力,而是高兴。社会化网络应用,一定需要一群人的努力推广,才能在3,5年后有所小成。用户教育成本,如果分摊到多家网站,难道不是好事吗?更进一步,社会化网络站点的成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考验的是团队动态的将产品和运营予以结合。所以成败与否,不在于是否别人和你具有同样的起点,而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途中跑”。有一些不懂互联网的人,抄一个架构产品出来就以为可以“安天下”,相去岂止道里?
最后说一点感触。我做软件十年,做互联网四年,最大的感触是中文互联网特别浮躁。一个人如果成功了,比如马云,好嘛,吹捧得成了神仙;一个人如果暂时没太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比如谢文,好嘛,贬得几乎一无是处。其实这些褒贬全无意义,真正的用户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自然会用鼠标表决。
附录:需要注册“一起网”的,请到这个地址获得邀请:
http://www.yiqi.com/viewuser.php?vid=67&invitecode=a3a8a31bf698cb2bda67b6afa3310b74
一直非常想写一篇对奇虎和大旗模式的分析文章;过去也在几篇文章中提到过,但一直没说透。正好最近奇虎改版,趁这个机会,索性把这个话题再说说。首先要说明,奇虎和大旗,无论他们过去各自如何定位或差异化,但本质上他们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对UGC内容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形成稳定的大型商业模式。
奇虎和大旗几年来的发展,双方打过一段时间口水仗;但口水仗从来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反而,奇虎和大旗其实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他们共同面对的真正问题是:对UGC内容的整合,然后再以内容(媒体)推出,这能否形成一种商业模式。
先请看下表:
奇虎&大旗 | Google&百度 | |
1.范围 | 非全网(仅限于论坛) | 全网 |
2.源 | UGC | UGC和编辑内容 |
3.呈现 | 媒体 | 服务 |
4.商业模式 | ? | 竞价排名 |
奇虎大旗模式和百度的差异就是这样的。尤其是在第2,3点上,两类网站的背离,是造成最后商业模式差距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是:UGC内容的整合,如果以媒体方式呈现,不能形成商业模式。
别忘了猫扑喔。:)有人评论我“虐猫”,专门盯着mop。哈哈。开个玩笑。其实在这里,mop是典型的UGC内容原创网站,而它的发展给出了我的第二个结论:UGC内容,如果以媒体方式呈现,也不能形成商业模式。
也就是说,我的观点是:UGC,无论内容本身(Mop),还是内容聚合(奇虎大旗),都不能做“媒体”。
为什么呢?先看一个反例——新浪。新浪本质上是一个内容聚合站点,但是,它聚合的是“(传统媒体)编辑内容”。相当于是传统媒体的编辑人员把原始“素材”经过编辑后,形成新闻报道“产品”,然后新浪在这个“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形成网络新闻“商品”。新浪的成本,仅仅是二次加工的成本。。。而反观无论mop模式还是奇虎大旗模式,都缺失了类似纸媒编辑“粗加工”这个环节,而试图把“素材”直接加工成“商品”。更进一步,所有试图以UGC为基础来做媒体的网站,都是在试图把“素材”直接向“商品”加工。而这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我们迄今为止,无论国内外,从无见到一个大型的UGC内容为基础的媒体网站。
UGC不能做“媒体”;UGC的价值在于“服务”。周鸿祎现在qihoo转型问答网站,就实在是契合了UGC做“服务”之正道。而大旗还继续扛着。呵呵。
当然,新版奇虎不是说就没问题了,新版奇虎有自身关键问题:“问答服务”是否是网民的基础服务?我对这个问题持一定怀疑态度,还得看新版奇虎的发展。但新版奇虎,如上所述,至少走向“服务”的思路是对的。
最后再说一个细节:奇虎和大旗做论坛内容的聚合,当用户点击聚合内容瞬间,用户既失去了在聚合网站(奇虎大旗)的位置感,又失去了源网站(各个论坛)的认知感——在那个瞬间,用户是游离的。在这里,用户的“游离感”使得其无论对聚合网站,还是源网站,都没有认同。
简单总结,UGC,因为content很容易让人走向“媒体”选择;但UGC恰恰不能做“媒体”。
相关阅读:《顿悟:中文UGC没有商业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