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麦田的读书生活

maitian.blog.techweb.com.cn

归档 - 09月, 2006

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声叹息说mop

今天,mop的大动作终于出来了,不是裁员,而是伴随着若干频道上线,mop的新闻中心正式成立。新闻中心的负责人是从新浪过去的。我粗略看了一下这些新频道,一声叹息;感觉看了一出悲剧。


 


业界对陈一舟的印象,多是一个资本高手。但我仔细、长期地研究过他。说陈一舟是资本运作高手,只是比较浅的认识;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聪明――以及聪明所带给他的戏剧性故事。我说说其中的一个:


 


 


陈一舟是在02年底再度回国发展。当时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成立千橡,主要业务是SP;另外是搞了一个青少年社区dudu.com。这两件事情,都深深烙上了chinaren痕迹:SP,陈一舟在chinaren的前合伙人周云帆和杨宁当时正在搞“空中网”;dudu.comchinaren就是青少年社区。


 


如果在当时,陈一舟专心做这两个项目,应该能混个“小康”。因为以千橡来说,03年即开展SP业务,还是能搞点钱的;以dudu.com来说,那么早就搞青少年社区,坚持下来保不齐就是一个中国的myspace――这是陈一舟第一个机会。


 


但陈一舟很聪明,发现mopsite社区更好,04年初,就收购了它,改名为mop.com;同时,关掉了刚刚运营一年的dudu.com,把其业务转型为后来饱受“流氓软件”诟病的“dudu下载加速器”。但平心而论,关掉dudu.com虽然略有可惜,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mop确实非常好,仅从流量上看,当时就超过了myspace。陈一舟后续操盘mop如果正确,坚持下来保不齐就是一个中国的myspace――这是陈一舟第二个机会。


 


 


但陈一舟当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说到这里,我要回溯一下03年底到04年初的情况。在当时,mopsite.com这个老牌的社区网站,确实是互联网上的一个亮点。它已经运营了超过6年,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文化和――用户。特别是这些“用户”,忠诚度、影响力、活跃度,都是一顶一的;而且,这些“用户”和别的社区比较起来,熟悉互联网,年龄层偏小,对数码和时尚用品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总而言之,我现在不厌其烦地描绘当年mopsite的用户,是因为我非常羡慕――当年mopsite的用户确实是金子。


 


陈一舟喜欢说他很懂社区,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做过chinarenCEO,就先天性地可以被“赋予”懂得社区。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陈一舟收购mopsite之后,三下五除二地采取了一些“懂”社区的行动,结果是大量金子般珍贵的mopsite用户,走了,不玩mop了;与之对应,来了一大拨一大拨“小孩”。


 


有趣的是,过了几年,当myspace火遍全球的时候。mop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搞了个轰轰烈烈的“极客行动”,试图找一些金子般的用户使用猫扑。当这个活动开始推广时,我觉得特别黑色幽默――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现在回头看看,mopsite确实是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myspace网站,因为当时他们都是锁定了青少年用户,建立了青少年亚文化圈子。陈一舟收购mopsite的直觉是对的,但是他做的事情,伤害了自己的直觉。


 


 


时光流转到今天。此时此刻,mop上面多了两排频道导航。刚才我点进去看了,然后给朋友发消息说: “快和新浪出来看mop!”但说实在的,看到mop发展到现在,我已经没有了旁观者的幸灾乐祸,只是充满同情。我的一个朋友“肉唐僧”说过很漂亮的比喻:做网站的和网站的关系,就有点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你越是想征服自然,越是被自然戏弄。同理;你越是想改版你的网站,推出新的服务,用户往往逃得更快――社区“翻”出来做“频道”,是最容易的事情,但也是最错误的事情。


 


原本一片茂盛充满生机的草地,几年来,搭建了高高低低不同的各种临时建筑;让人一声叹息,不忍多言。而更关键的是时间慢慢流走――


 


你在这里“沉舟”,旁人自然“千帆而过”。


 


 


 


重要提示:通过feedburne订阅此博客的用户,请尽快更换为feedsky订阅。新的订阅地址http://feed.feedsky.com/maitian99。此博客即将不再支持feedburner订阅。谢谢。)


 


星期六, 09月 30th, 2006 未分类 23条评论

强烈推荐:视频《IT民工》

哈哈


安科出演做BD的


最后数钞票的是王童


就认出了两个人


另外,唱歌的是李有鬼,很有潜力的一个家伙;我听过他的一些节目,他将来绝对会特别火。


强烈推荐:


在线高速播放地址:


http://editors.koook.com/blog/video.k?method=detail&videoId=61298


 

星期三, 09月 27th, 2006 互联网 6条评论

社会化搜索:“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相关阅读:


麦田:《社会化搜索:一个关键的等式》


Keso《当搜索遭遇社会》


老孔(cnsns):《板儿砖拍麦田》


 


 


有一个教训:半夜上网不能听摇滚,尤其不能听90年代初的那拨中国老摇滚。前两天,我听着听着《垃圾场》,联想到中国的互联网,愤然疾书,“社会化搜索=社区≠社区搜索”;结果文章并没有阐述和详细的引申论证,把真正的思考流于浮浅的激愤了。还好,keso老孔,以及断桥等网友都回应了“社会化搜索”这个话题,我想借此文再详细谈谈:


 


一,             不执迷于“搜索”词语


Google成功之后,“搜索”成了互联网皇冠上的明珠。我自己是个老google用户,但我始终认为,多元化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我在尊敬google公司的同时,也很欣赏baidu在中国市场的实用理性;更同时,我坚持认为,googlebaidu及其代表的“搜索”概念,只是多元化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中的一种。一定还有更多完全不同的模式、服务、产品,带给我们互联网的惊喜――而这些模式、服务、产品肯定会呈现不同的界面和规则。


 


也就是说,我们可否这样假设:在世界上根本没有google和百度的前提下,我们的用户有什么需求,能让我们通过互联网工具满足?


 


与我们今天这个话题相关,我可以想到两个用户需求:A用户想买一张火车票;B用户想买一个最合适的汽车――然后我们发现,这两个用户的需求其实是不同的:A用户的需求“准确”;而B用户的需求“模糊”。


 


Keso今天的文章主旨是谈“算法”在任何情况下的重要性。我完全认可他的这个结论――因为只要是互联网服务,都是“算法”支撑的。我认为可能存在完美的算法,解决上述A用户的需求;但是这个世界上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可能出现一种完美的算法,能真正解决上述B用户的需求――因为B用户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和keso的分歧,就在于他理解的“社会化搜索”,还是针对A用户的,所以会强调“算法”;而我理解的“社会化搜索”,其实是针对B用户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社会化搜索=社区”。


 


同理,googlebaidu的市场是A用户,他们做得已经很好,并且会做得更好;但是B类用户,或者说B类概念的“社会化搜索”,并没有任何一家网站做出明显的突破。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二,             世界是含混的


那么,B类用户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呢?简单描述一下,就是我们要提供一种服务,让不知道要什么的用户,感觉自己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这种感觉,如果您看过我的《破解myspace成功之谜》可能会比较熟悉,这就是一种“hanging out”的感觉。而这种互联网服务,从本质上看,它其实甚至可以认为是“无效”的服务。但人性就是如此,多数时候,多数的人象西西弗一样不断无聊下去,以遣有涯之身。所以这种需求存在,而这个市场非常、非常庞大。


 


如果到处都是正确答案,我们需要给予用户的,只需“正确”的感觉。


 


 


三,             Myspace的意义


myspace之前,从来没有一个web端社区能这么庞大。所以myspace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如果系统架构合理,“社区”完全可能成长为――无限。


 


我特别强调这点,是因为国内很多投资界或业界的,真的不了解“社区”的力量。他们总盯着国内目前的几个社区,就妄下断言:“社区做不大”――社区做不大,怎么会有myspace?怎么会有qq?如果全世界的人,10%都使用一个社区,还不够大吗?要多大才算大?!


 


目前国内社区不大,也是实情,好的社区也比myspac23个数量级;但这是因为国内的社区,除了百度贴吧,基本都是上个世纪的产品和架构,以BBS打遍天下,从来没有什么变化,这当然不能成长――做社区没做好,而不是社区做不好。


 


 


四,             只是起点


社会化搜索只是起点,真正有价值的是――社会化商务


 


 


重要提示:通过feedburne订阅此博客的用户,请尽快更换为feedsky订阅。新的订阅地址http://feed.feedsky.com/maitian99。此博客即将不再支持feedburner订阅。谢谢。)

星期三, 09月 27th, 2006 互联网 12条评论

关于SNS讨论的一些汇集

最近,北城,固若,魏天星等人都对SNS网站进行了一些讨论,非常深入;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些见解非常中肯、有价值。特别是北城兄,总结出了一句异常精辟的话:“廉价的一度关系,是目前SNS网站之所以失败的根源所在”。我把这些讨论汇集一下,按时间排序,供大家参考:


麦田:《关系的关系的关系--说说SNS》


北城:《建立在SNS基础上的digg与群组》


固若:《社区研究之SNS再探》


北城:《只有与交友划清界限,商务SNS才能继续活着》


(北城关于SNS还有一些文章,请大家访问他的博客:http://writerrr.blog.techweb.com.cn/index.shtml


魏天星:《SNS的价值在哪里》


Gary:《从购物行为引发的SNS思考,是廉价的一度关系毁了SNS网站?》


BlazingCD:《SNS:有关互联网和传统》


 


 


 重要提示:请通过feedburne订阅此博客的用户,尽快更换为feedsky订阅。新的订阅地址http://feed.feedsky.com/maitian99。此博客即将不再支持feedburner订阅。谢谢。

星期二, 09月 26th, 2006 互联网 5条评论

社会化搜索:一个关键的等式

开篇明义,先把等式列出来:


 


社会化搜索=社区≠社区搜索


 


然后学一下“刘韧体”,谈结论,不展开阐述了:


 


1.  Google的成功,代表的是“机器搜索”的成功;由此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机器搜索”市场


 


2.  目前还有一个机会将类似google的“机器搜索”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化搜索”(或称:人肉搜索);这个市场,目前还没什么人做;甚至很多人压根还没看到。google和百度都看到了这个市场,但是如何往下做,他们自己都还在尝试


 


3.  很多vcgoogle临渊羡鱼,但现在有一个类似google的巨大机会生生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却压根不想“退而结网”,一点都不敏感


 


4.  范式!!!最重要是“范式”!――“机器搜索”有机器搜索的范式;而社会化搜索,如果还是摆一个搜索框,输几个关键词,可能吗?!――社会化搜索必然有社会化搜索的范式,而这个范式,迄今没有一家网站做出来。所以,凡是打着社会化搜索旗号,却在页面大搞搜索框的,绝对是南辕北辙


 


5.  Tag,是关于社会化搜索的一个错误的解决方案;或者说,Tag不是社会化搜索的“最优化范式”。特别是在中国,Tag无用!


 


6.  我很烦的就是一提“社区”,就想到discuz等标准软件支撑的论坛;或者搞博客,搞相册,搞得自己一脸的myspace。这些人压根不懂“社区”。


 


7.  “社会化搜索”就是“社区”


 


8.  如果真正能想明白这个等式,就能理解为什么“社区”重要,为什么google重视社区,为什么yahoo杨致远重视社区,为什么百度重视社区,以及,为什么国内多数从业人员不重视社区


 


9.  “社会化搜索”要成功,关键难点在“范式创新”。对这个难点,我已经琢磨了大半年,略有所得;但是很可惜,我没钱去实践这种创新--据说钱都投给了“中国的myspace”、“中国的youtube”。。。。。。


 


10.我最烦的就是很多读者以为写博客是我的专业。我很谢谢他们的厚爱。但说实话,我虽然写了大半年博客,其实压根没写“社会化搜索的范式”这方面的内容――而这才恰恰是我真正关心的。我希望自己能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


 


11.今天突然有感而发,是因为看了魏天星的文章BAIDU的社会化搜索之路:Web2.0的大赢家》。这篇文章,我认为魏天星理解的比较到位,但他没有捅破一层窗户纸――社会化搜索=社区


 


12.可能很多人还是不会认同这个等式和不等式。不争论。


 


 


重要提示:通过feedburne订阅此博客的用户,请尽快更换为feedsky订阅。新的订阅地址http://feed.feedsky.com/maitian99。此博客即将不再支持feedburner订阅。谢谢。)

星期二, 09月 26th, 2006 互联网 27条评论

启事:博客订阅地址变更

支持国货。:)


订阅地址换成吕欣欣的feedsky了。


新地址如右:http://feed.feedsky.com/maitian99


请订阅了feedburner的朋友们更改一下,谢谢。


 


 

星期日, 09月 24th, 2006 未分类 6条评论

flickr,myspace和无名小站成功的共性


俗话说,满则损。我最近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


 


我内心一直认为自己非常了解myspace。比如,我曾经用24小时统计myspace的注册人数,得到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比如,我几乎把所有关于myspace的博客文章都看过,这些文章,要么说的不到位,要么说的是我知道的,并无出乎我的想象;又比如,百度空间、qqmyspace的潜在关系,我也认为自己非常清楚。如此种种,我自认为自己“读懂”了myspace。当我内心如此“自得”的时候,其实我错了。


 


今天看了一篇翻 译文章,myspace起步揭密》,让我非常惭愧。因为它解释了myspace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个关键因素恰恰是我应该想到,但却没有想到的――数码相机的流行


 


这里要说到另外一个网站,无名小站。在我的文章《从flickr到“途牛网”》中,我比较准确地提出:“flickr成功,在于抓住了数码相机流行的大势。(台湾的无名小站,其实亦是如此)”。我当时说出这个判断,除了因为我仔细研究过无名小站的产品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坚信,一个网站如果真正做大,肯定是符合了某种普遍性的潮流和趋势。顺着大势,才能做成大事。倒果索因,我发现flickr和无名小站之所以成功做大,都顺着了“数码相机流行”的大势。


 


但当时,我就没顺着多想一步――myspace其实亦是如此。很可惜,当时我没有举一反三。


 


 


Flickrmyspace,无名小站,如此看来,几乎可以说是“一母所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自己是感到很震撼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三个网站是多么成功,多么大,各自产品又是多么差异化。但,基因是相同的――数码相机的流行。


 


再说一遍,我从来不认为myspace是“音乐网站”;那真的是对它最浮浅的误解。因此,我也不认为做个音乐网站社区,就能复制myspace成功之路。我在《破解Myspace成功之谜》中提到,myspac是做“基本网络服务”而成功的;但是在那篇文章中,我没能准确指出到底是什么“基本网络服务”,而只是描绘出“hanging out”的服务状态(后果)。而现在,我可以有信心回答这个问题了:myspace成功的“基本网络服务”,最开始就是数码相片服务;而发展到现在,服务有一定扩展,包括真正的SNS服务。


 


 


这篇文章可能写的有点凌乱。但我自己确实有豁然开朗之感。Flickrmyspace,无名小站,三个网站是“一样”的--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去顺应大势,就能做成大事。


 

星期四, 09月 21st, 2006 未分类 28条评论

一个入口


前段时间,我写了篇博客文章《百度空间:中国出了个myspace,其中谈到百度空间的一个设计细节:“(百度空间)要说大的毛病,就是“中文域名”这点。百度空间的这个设计,我觉得纯粹是画蛇添足,小聪明之误,会给以后百度空间的发展埋下极大的隐患”。有网友对此不太同意,他们认为,百度空间允许中文二级域名,比如http://hi.baidu.com/麦田,不是很方便了中文用户,特别是低端用户吗?为什么你麦田会认为“画蛇添足”?


 


表面上,这是一个小问题,但其实牵涉到互联网产品设计思路。


 


 


当用“产品”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服务,其实是互联网应用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在门户时代,几乎没有“产品”,而只有“页面”。(事实上,web2.0浪潮很重要的一个突破,即是“产品”观念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因此,互联网“产品”设计,其实是蛮新的行当,而国内做的最好的,我认为是百度公司。不过既然是新东西,其实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互联网“产品”到底应该如何做,百度也不一定都对。我自己一直非常关注“产品”。我的经验是,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和运营,压根就不可分;一定要把“产品”和“运营”整合考虑。


 


在这个整合“产品&运营”的背景下,让我们再看上面百度空间中文二级域名的小例。对于一个低端用户,让他使用一项新的服务,最需要的并不是服务是否“中文”,而是要给用户一个统一的逻辑和入口――“一个入口”,是关键之关键。简单的说,假设有两种策略:第一种策略是你告诉用户只能这样做,然后有明确的反馈;第二种策略是你告诉用户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然后有明确的反馈――两项对比,我们一定要选择第一种策略!


 


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延伸点说:当我们面对用户,推出一项业务,实际上是“说服”某类群体。而“说服”群体最有效的方式,不是给群体“选择”,而是以无庸置疑地态度,告诉群体“应该”怎么做。举例,希特勒为什么那么快就说服了整个德国人民?因为他确信无疑地告诉德国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我不是推崇希特勒,但是希特勒面对“群体”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当百度空间开放了中文二级域名后,它实际上为用户提供了“两个入口”。比如,http://hi.baidu.com/麦田;还是http://hi.baidu.com/maitian?这使得当用户在向朋友传播的时候,他会很麻烦地加一句:“是中文(或拼音)的麦田”。上百万人都加这么一个多此一举的补充,实在是百度空间为自己的推广,自找麻烦。而这种设计,确实是小聪明之误,没有从整体运营的角度来考虑产品。(其实混杂了中文域名,还有很多别的麻烦,比如现在上例,我是用word排版的,如果是全英文的域名,我立刻可以点击到达;而中文的只能点击到百度空间首页)


 


 


很多人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都会犯类似的错误。因为设计人员本能地喜欢“炫技”,会为一项服务提供多个选择,看起来很花哨,很方便用户;也使得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但其实,这些设计人员价值的体现,是以业务的价值削减为代价的。


 


 


简单、直接、有效――我喜欢这样的互联网产品设计。


 

星期三, 09月 20th, 2006 互联网 22条评论

处处是蓝海

开宗明义,我认为《蓝海战略》是一本很垃圾的书。国内出版的管理类书籍多类于此,充满了正确的废话,给人的感觉有点象“葵花宝典”,似乎只要看了这些书,天下速定。但管理是一门数字化的、实务的科学,而不是神学。所以有时间看这些“速成”的神功秘籍,不如踏踏实实啃啃基本的管理学书籍,比如企业战略,组织行为,社会学等等。不过平心而论,《蓝海战略》也有成功之处,即“蓝海”和“红海”两个词语,用的很漂亮,容易让人记忆、传播和流行。这也是这本书的唯一价值。


 


今天方兴东的一篇博客谈到“中国互联网全面步入“红海”时代”。对方博的这个判断,我几乎完全不同意。我的观点,如题所述,用《蓝海战略》的话语来说――中国互联网,处处是蓝海。


 


我自己特别喜欢讲一个故事:1900的时候,电影发明才十来年,那时的电影从技术上来说多是默片;从内容上来说,色情题材、恶搞题材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但是百年之后,到2000年左右,电影的技术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远远超过了生活在1900的人们的想象。互联网同样。现在中文互联网也才十年左右,所以多色情、恶搞、庸俗内容,实在是很正常,这只是说明我们对互联网这个工具的理解和掌握,还处于“婴儿期”;试想,20年之后、50年之后、100年之后互联网会成为什么?!――而且,技术发展有加速的趋势!所以,互联网未来百年的发展,一定会远大于电影百年的发展。


 


我们的幸运,即我们生存在互联网的“婴儿期”,有太多创新和突破,可以让我们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那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现在已经是“红海”了?从方博的文章可以看出,这是因为他们只盯住了几个大的门户,感觉大的门户一开始布局,似乎天下就是他们的了。其实哪里如此?!大的门户怎么可能什么都做?!比如前段时间,某业界大腕号称自己又要开始做中国的youtube了。怎么可能?!美国什么流行你变成什么,真以为自己是百变金刚啊?!


 


此外,对于互联网企业,我尤其不相信门户网站能轻易复制和超越――如果你真正具有竞争力。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业务很容易被复制,那是你自己压根没有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门户网站强大。比如当年的新浪吧,收购了uc郎玛做IM,但是打得过QQ吗?而msn出手,没怎么做市场,就蚕食了IM的半壁江山。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数不胜数。


 


就我自己看来,稍微想想,目前互联网上就有好几个大的“蓝海”:电子商务应用;与手机结合的应用;与视频结合的应用;网游和VR(虚拟现实)结合的应用等等等等――即使“社区”这种看起来“老”业务,我也觉得目前还有n多的机会。


 


 


简而言之,这篇博客想说的是:


第一,   不要看《蓝海战略》之类的垃圾书,没有价值的


第二,   互联网还处于“婴儿期”,机会有的是


 

星期五, 09月 15th, 2006 互联网 29条评论

商道才是王道

周六晚上参加了邢孔育召集的“B2C联盟”一周年庆典会。老邢找了两方面的人来参加会议,一方面是“b2c联盟”成员单位,有中国票务在线,饭统网,18900,红孩子,天天购物网等等;另一方面是博客和社区的人,keso、吕欣欣、詹膑、只说、未完成、张智勇、高春辉、张本伟、北城和CNSNS(老孔)等等。我很早就准备参加这个会,因为我一直关注电子商务,但这块自己很外行,所以想听听业界高手的意见。事实证明,我这个决定相当正确。因为周六这个会,是我最近参加的最务实和深入,给我自己带来最多启迪的会议。


 


关于这次会议讨论的一些问题,有兴趣的可看看下面两篇博客:


《邢孔育:社区和B2C的结合》


《北城:霸占一方还是统一产业链?》


 


 


不想谈太多会议中具体的话题,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并且想谈多点,因为最近,算是我真正做互联网两年了,很有一些感触――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真的是一个相当“幼稚”的行业;很多现象,别说在传统行业中,就是在同属于IT的软件行业中都见不到。夸张的说,我觉得当前整个中文互联网行业是建立在三个病态的基础上:一,赚钱不重要,找到vc才重要;二,互联网上赚不到钱,得从SP赚钱;三,网游其实是娱乐业,和互联网无关――也就是说,我认为目前中文互联网完全是“输血”行业,并不是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产业。(行业,而不是产业,这不是我的原创,是一个哥们在msn上提醒我的,但我忘了是哪个哥们,特此说明一下,不掠人之美,呵呵)


 


但这个行业里的人,拿的工资还普遍比较高。一个哥们和我喝酒的时候说,这些拿高工资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我深以为然。此外,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媒介对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所谓“明星”频繁报道。说实话,我觉得有点过了。而那些报道,往往不说“明星”怎么赚钱,而是他们怎么花钱。“明星”们也很配合,花钱的POSE摆得一个比一个cool。我很坦率地认为,这是“成功”吗?这是败家子啊!这也值得宣传报道?!还有的互联网公司,没看出什么是核心业务,什么流行他就号称自己是什么,一月一小变,三月一大变,但其实变来变去,它什么都不是,只是员工人数倒上了千,这不开玩笑吗?要那么多人干嘛?每人装一个alexa插件来刷首页?!


 


在周末的会议上,keso提了一个观点,他认为“电子商务”将成为互联网基础的、主要的驱动力。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可能有的人会认为keso的这个说法,有点老生常谈。但其实不是,因为我理解的keso的意思是“电子商务”可能会类似当年sp那样深度支撑和融入网站――每个网站都建立在电子商务骨架上。如果真的如此,互联网就从“行业”转变到“产业”,商道才是王道。


 


 


而在会议上,听了“b2c联盟”中几个哥们的介绍,他们的实战经验,给了我关于如何实现“商道才是王道”一个重要启迪。这其中,尤其是中国票务在线的ceo曹杰的介绍。老曹手下有几个企业,其中有“小红马快递”和“中国票务在线”。因此对他来说,中国票务在线出的票,小红马就直接配送了。而“小红马快递”和“中国票务在线”各自的业务,表面上看起来都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只要踏踏实实地做,这两项业务都站住脚了――不要扯什么博客、web2.0SNS那些虚的,绕来绕去的;真正的商业都是类似“小红马快递”和“中国票务在线”――直接!


 


提供直接的商业服务,控制成本,获得利润――这是商业常识,但似乎被很多互联网企业忘记了。互联网企业做了太多虚头八脑的事情,就是不去做能直接赚钱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媒体性”,而媒体不是直接“见效”,所以相当多做网站的被“媒体性”诱惑,为了做“媒体”而做了很多绕弯的路


 


小红马有什么媒体性?中国票务在线有什么媒体性?没有!但它们赚钱!


 


做电子商务的这拨哥们,务实多了。


 


 


最后说个小段子。我后来搜索中国票务在线的资料,看到一篇介绍曹杰的文章。(链接)。其中谈到,2000年的时候,曹杰突然发现中华网的配送量骤增,一查配送产品竟然都是话剧《恋爱中的犀牛》的门票,他一下子受到启发而创办“中国票务在线”――这段让我非常感叹,当年,我也去看孟京辉的《恋爱中的犀牛》。


 


同一出戏,我是去玩儿,而曹杰却从中发现了大生意。


 

星期三, 09月 13th, 2006 互联网 3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