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意思的是,还真的是风水轮流转,如同超女引爆了百度贴吧;这轮股市,引爆了“东方财富网”及其下属的“股吧”。紧接着的问题是,百度贴吧放平常多么bh啊,qq那么强都不能实质性挑战它;为什么相对于一个比较弱的对手“股吧”,百度贴吧却真的露出罩门了呢?
对这个问题,简单和本能的回答是:“垂直行业”;然后可能一些朋友会更加坚信要做“垂直行业”,远学网盛,近学股吧啊。但我认为这种基于直觉的回答,不一定是问题的真正答案。换句话说,如果百度贴吧能稍微做点改进,就能打败股吧,那证明问题不是“垂直行业”与否,而只是基于百度自身的原因。
而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让我们先看看搜索“601398”的结果:
百度:
http://www.baidu.com/s?wd=601398&cl=3
Google:
http://www.google.com/search?q=601398&hl=zh-CN&lr=&nxpt=20.882605355868083237185
1、在这两个方案中,百度站方推荐只是小小一条,而google出现了股票行情图;无疑,google的“编辑性”更强于百度。而我认为,在搜索关键词“
2、而更能让百度贴吧的股票吧火起来,是在上述关键词“
3、百度贴吧首页有意识地做财经频道,引导用户使用百度的股票吧
4、百度贴吧产品方面把“601398吧”和“工商银行吧”合并
如果百度贴吧在产品和运营方面,采取上述4个措施,我相信,股吧不会像现在这么火,相关很大一部分流量会分到百度贴吧。那么,百度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我不是百度的人,只能从外面猜测,我认为关键还在于百度在做“门户(内容)”方面,态度不坚决。其实,百度现在已经不只是搜索引擎,完全可以成为“门户”。但是,他们的态度不坚决。
有意思的是,百度贴吧目前在主推“极度2007”,按照布棉的爆料,李彦宏都比较care这个项目。基本上,我认为如果这样的话,百度的基本策略,是在争夺腾讯的势力范围;但,百度目前最容易的其实还是渗入新浪的势力范围啊。
就好像下围棋一样,做到李彦宏这个地步,手筋的落子次序很重要。
最后说回来,这篇博客的基本意思是股吧之兴,不在于“垂直行业”与否;而在于百度具体产品安排,没有去争这个市场而已。
我其实比较烦“垂直行业”概念,都是网盛闹的。网盛是一个很牛的互联网公司吗?不见得吧?!不就是一个国内上市的网站吗?它固然很成功,很不错;但是不是网盛的成功,就意味着大家都要做“垂直行业”?完全不一定。
我认为互联网有互联网的特点,特别,在互联网上“专业”或“垂直”可能不像传统经济中那么重要。
上个月,我通过博客征集蚂蚁网logo。在博客中,我为logo出价500元;一些网友对此大加嘲讽。但他们不知道,我的征集活动实际上还有一个目的:实践一下威客模式。因为在那次征集之前,我有一篇博文《关于互联网商业的两个秘密》,对威客模式进行了分析。我希望通过自己网站logo的征集活动,再度观察一下威客模式。由于k68.cn上一个logo的平均成交价是402元,所以我出价500元。
首先可以向大家汇报的是,通过k68,我确实找到了目前还比较满意的logo方案,如下图示。而在为期20多天的征集活动中,在k68上该帖将近2万人次浏览,而我收到将近200个稿件,其中有十几个初选我都比较满意,最终确定了下面的方案。总之,应该说,在k68上作为发标方,我认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尤其希望和大家分享:k68的阿康可能是国内最先做威客的人之一,这次在k68实践的时候,我给阿康打了个电话,希望他能帮我看看方案。阿康直率地建议我,删除所有对logo制作要求的话,只用一句:“研究蚂蚁网 www.mayi.com , 给这个网站作个标志. 分析蚂蚁的网站内容和网站用户的喜好,做设计”。我一听他的建议,内心大为感慨:阿康能把k68做起来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的这个建议,简直就是“奥卡姆剃刀”啊,非常非常有“网感”。同理而推,相比其他威客网站页面的华丽,k68的页面甚至可以说简陋,但,这样的页面设计才真的是对的。
不过,虽然我在k68成功获得logo,但我对威客模式还是持原有观点:“威客网站不可能形成“网络效应”――因为他的每个任务都只有唯一“赢家”,并且,每次任务都是买卖双方的“一锤子”买卖”。由此我认为,威客模式在商业上,不具备大规模扩张之可能。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用户愿意使用威客模式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威客模式给普通用户提供了一个赚钱的“可能”,用户投入是为了这种可能;目前威客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博彩游戏”。
但平心而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参与威客模式,他们下的“赌本”和“收益”是不成比例的。我用蚂蚁网logo事件来举例,我从200个方案中只选择了1个,以用户平均花费1小时,每小时设计费人工50元计的话;那么,这个case的总成本应为1万元,而我只付出了500元,资金返还率为5%,而以福彩为例,一般资金返还率能超过50%——这意味着,用户在威客上投入时间成本,其收益可能性只是福彩概率的10%。
进一步思考,有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既然威客模式本质是一场远远低于福彩概率的博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用户主动参与(UGC)?对此,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 中文网络用户,无聊的时间太多了。因此,相对于0收益的无聊,再低收益概率的活动也有其价值,也有人愿意参与
2, 隐性转换。如果威客模式就是赤裸裸的博彩,估计没人参与;但威客模式表面上看起来不是,所以我认为其存在一种“隐性转换”,让用户不知不觉投入了时间成本
3, 用户资源配置的区域性不均衡。在中国,大量二级城市的用户,从专业能力上来说,都很强;但他们缺乏一级城市那么多的就业机会;而互联网和威客模式可以打破这种区域性不均衡
4, 长尾效应。这点我不详细阐述了
其实通过这次在k68的实践,我更加深了自己对中文互联网的一个基础判断:中文互联网还是萌芽时期,太多的市场机会。在这里,没有红海,处处是蓝海。
作为“反思bbs社区”系列的最终章,请让我用几个例子直奔主题:
1,craigslist和ebay:这两个美国网站在96年左右几乎同时成立,十几年过去后,ebay市值超过300亿美元;craigslist市值按当前P/E计算只有2亿美元左右,但它们如果做一下收入,估值能到20亿美元。尽管如此——20亿 Vs 300亿,这就是效率。
2,天涯社区和东方财富网:天涯成立于1999年,东方财富网成立于2004年;目前,alexa流量上看,东方财富网就已经超过天涯;遑论收入——8年 Vs 3年,这就是效率。
3,国内专业bbs社区被收购的,据我所知市值最高的是xcar,被cnet收购的时候是1000万美元。Xcar人气极旺,且focus在汽车这个商业性极强的领域;所以,我认为国内其他专业bbs社区市值很难再突破这个数了——做三、五年,做一个1000万美元市值规模的网站;还是做一个5亿美元市值规模的网站;这就是效率。
商业网站,归根结底的问题不是收入,而是有效率的获得收入。而bbs社区之致命问题,即在于“效率”。
免费。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BBS社区是做什么的?”——对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回答:“BBS社区无论是做什么的,其主要服务都是让用户免费获得某种信息”。(除极少数极少数色情网站或特别专业的小众网站)。这包括两方面的意思。第一,BBS社区是信息交流平台——如果我们把互联网应用划分为:(1)通讯应用(IM/SP等);(2)搜索应用;(3)电子商务;(4)信息服务;那么,BBS社区属于第4类。第二,BBS社区是免费的——其实用户层的免费,在互联网很多服务中都体现;但无论通讯服务或者搜索应用或者电子商务,在其业务模型中,都具有商业元素,比如“搜索应用”中企业级的关键词广告——只有“BBS社区”在信息获得者,信息发布者,信息中间平台,这三个方面都是彻底免费。
上面这段话有点绕,其实打个比喻:如果把BBS社区的运营比喻成一条河,那么这条河的上游、中游、下游全部是免费的——BBS社区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淌着“免费”。
如果奢想对BBS社区进行某些局部改造就能商业化,做成一个big deal,基本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网站成功。但如果非要赚点小钱,其实就好比在广场旁边摆放一个卖矿泉水的摊位,当然你也能赚点水钱。而这点收入,我的重点在于,这点收入和BBS社区的大流量是不匹配的。
锁定。很多时候,当我们在为了自己的逻辑自洽而设计所谓的商业模型时,可能会忘记用户——比如,假设我们非要对BBS社区进行商业化改造。
我认为,一个网站做大后,网站和用户就会在品牌和功能上产生双向“锁定”:一方面,网站会为某些特定人群(目标人群)服务,这是网站对用户的“锁定”;另一方面,用户会认为网站主要只能做某类事,这是用户对网站的“锁定”。而后一种“锁定”,往往是网站的“改革者”们所忽略的。
以我个人的例子来说,几年前,我接手做博客论坛。当时,博客论坛已经有一批种子用户,他们主要是一些钦佩方兴东学说的大学生。我观察后发现,这些用户对当时的博客论坛存在一种“锁定”,他们认为博客论坛是讨论高端人文,尤其是互联网民族大义的地方。而当我大刀阔斧对论坛进行改版后,这些有理想的年轻人全部跑了,因为在他们心中,博客论坛已经不是他们“锁定”的那个网站。
说回到BBS社区,当我们运营人员穷心竭力考虑为其增加“商业模型”时,当这个完美的商业模型上线之时,即是社区核心用户远离之时。因为届时他们会发现,现在这个“新”网站已经不是他们“锁定”的网站。
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想,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核心用户走了就走了,还会有新人来的。如果不是BBS社区,而是网游等等,那真是如此。但BBS社区由于其自组织的特性,其“核心用户”本身就是网站的结构,血脉相连。如果他们走了,这个社区的既有价值几乎立刻为零——即使他的表面依旧红火如前。
媒体。基本上我认为BBS社区只有一个出路,就是自身成为媒体;公众BBS社区成为大众媒体;专业BBS社区成为专业媒体。但社区成为媒体,尤其是公众BBS社区成为媒体一定要注意一个关键问题: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流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影响力”。不要指望在中国玩“太阳报”之类的八卦“小报”媒体,“太阳报”的成功,在于其在西方的特殊背景,很多条件是中国不具备的。(关于“太阳报”我多说一句:太阳报的成功,在于英国本身是一个保守的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多了“太阳报”这样小报的激进“杂音”,其实是对英国保守社会的一种调剂和综合;而当下中国,已经足够的喧嚣了,这时你如果再走“太阳报”的激进路线,无疑火上浇油,所以不是一种均衡态,必将为相关部门所制衡)。
结束语。
(1)在我开始做蚂蚁网(www.mayi.com)时,我写过一篇文章,《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网站》。这是我真实的想法,一直的想法,即有效率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站方获得收益。只有以此思路考虑网站设计和运营,才可能做出具有商业效率的网站。一味追求人气,追求用户粘度的做法,是舍本逐末。
(2)BBS社区容易搭建,BBS社区容易聚集人气——因此BBS社区容易快速火起来。这对网站经营者会产生诱惑力。但,当你看穿BBS社区的“光晕效益”就会发现,BBS社区离商业网站其实有相当漫长的距离;并且,从商业效率上来说,做BBS社区并非网站发展最优策略。(举例:李想的汽车之家,从商业上来说,就远比xcar有效率)。
(3)BBS社区商业化最靠谱的途径是成为媒体。这意味着BBS社区站方要对用户UGC进行编辑和整理,使UGC成为媒体内容。
(4)“社区”的概念存在严重的歧义。多数用户(包括业界和投资界)都把“社区”和“BBS社区”做了等价定义。这意味着,如果你要做一个“社区”而非“BBS社区”的应用,最好换个名字,不要说自己是“社区”,以免误解。这是我个人的教训。我做的站马上会改名“蚂蚁网”。
(5)最后一点纯属个人感悟:BBS社区就是广场,公众BBS社区是大广场,专业BBS社区是专业广场。在广场上,你吐口唾沫,然后站在旁边看,都会有一群人围过来凑热闹。但,这样的人气,又有什么用呢?
(全文完)
“反思BBS社区”全文链接:http://www.mayi.com/article/83138.html
刚看到酷讯的发言人在网易科技上指责谷歌“模仿”,因为谷歌新推出的“生活搜索”和酷讯做的差不多,尤其也做“火车票”搜索。因此文中,酷讯发言人特别向记者提交了一个证据:“火车票搜索成功的契机是“春运浪潮”这个大的背景环境,而在5月份,谷歌却依然要加入“火车票”的栏目,这个“中国式”生活搜索代表性栏目的出现未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其实酷讯的这个证据才“不伦不类”:列车每天都在开行,用户当然每天都可能需要查询火车票数据;按照酷讯的逻辑,那铁道部除了春运,就不要开行列车了。
从酷讯提交的这个滑稽证据,其实可以看出:面对谷歌进入“垂直搜索”领域,酷讯是真的慌了。在前天我在博客《Google今日推出生活搜索,试问酷讯明日如何?》中说,“只要google或百度任何一家,一开始推出“垂直搜索”,都意味着“酷讯概念”泡沫的破灭”。我想上述“证据”之滑稽,即是对我的判断的侧面证明:这里谷歌刚刚投石问路,酷讯都开始惊慌失措了。
那么,谷歌的“生活搜索”真的是“模仿”酷讯吗?这压根就是一个伪问题。“商业模式”不像输入法词库,它是不受专利保护的,根本没有什么“模仿”与否的问题。一种商业模式出来了,大家都可以做,看谁做得好而已。比如,新浪做新闻,sohu也可以做;blogcn搞博客,blogchina也可以搞;酷讯做“垂直搜索”,谷歌和百度当然也可以做。在商业模式上不光允许“模仿”,事实上,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反垄断立法精神,恰恰反对的就是独占商业模式。当然,我不是说酷讯“垄断”,酷讯怎么可能垄断呢,虽然他们内心极度希望别的网站不要“模仿”,但可惜互联网不是他家开的。
酷讯指责谷歌“模仿”,但我在一个细节看出两个网站之不同。而恰恰这点不同,让人非常感慨。见下图:
是的,你也发现了,在酷讯上,搜索结果提供了发布者的“联系方式”(手机号),这意味着用户不用到分类信息宿主网站,只用到酷讯就ok;而谷歌生活搜索,不提供发布者联系方式,用户必须点击访问宿主网站——在一年前我在《分类网站应该警惕酷讯》中就指出,酷讯这样的做法不是“垂直搜索”,而是对国内中小分类网站涸泽而渔,必将损害整个分类网站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反而,谷歌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搜索引擎之做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考虑到分类网站的利益。
如果真要说谷歌“模仿”,那我也要为谷歌这种考虑别人利益的“模仿”鼓与呼;而对酷讯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原创”保持警惕。
现在你知道了,我之所以一直不太喜欢酷讯,除了我认为垂直搜索是一个“伪”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也在于酷讯经常搞上面这些“小聪明”。我再举一例吧:比如酷讯推出的“酷洼”,算不算“模仿”了百度贴吧?而且,你看酷洼有很多帖子和回复吧?哈哈,但那些帖子和回复,哪里是用户发的,好多都是直接抓别的网站BBS的数据——这应该来说不只“模仿”,简直可以说“侵权”了。当然,酷讯自己这些做得相当过分的“模仿”,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而谷歌做个生活搜索,只是做了相同的业务模式,酷讯就立刻喊上了“冤”。但有什么好炒作的呢?说句俗话,出来混都是要还的,你如何对待别人,他人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这很公平。
酷讯的赌注,很大一块就是押在google和baidu不会真的进入“垂直领域”。因此谷歌的生活搜索一出来,酷讯就急不择言,于情可悯;但于理不通。因此酷讯现在不应该到媒体上炒作,那样没用;酷讯当下最应该做的是静下心来,思考并调整网站的定位和战略——谷歌不会只把“生活搜索”放在实验室二级页面;假设过段时间,谷歌的首页就有“生活搜索”呢?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结束本文:把“黑板报”这个专有名词用于企业博客,是谷歌最先使用,严格的说,谷歌可以为之申请商标。但我们看看酷讯的企业博客叫什么名字?——“酷讯黑板报”!
什么是“模仿”,这才是真正经典的“模仿”。
这是搜狐it编辑陈中组织的一次访谈,谢文和罗川谈的非常不错,尤其是谢文老师。我发现对于中文互联网战略层面的思考,我对谢文老师最为认同。
文章太长,我整理了一下,全文链接如下:http://www.mayi.com/article/93828.html
再次谢谢搜狐it的陈中,很好的一个访谈。
昨天在keso的组织安排下,邵亦波约了几个做电子商务或社区的人聊了聊,有阿北,高春辉,刘磊(高春辉的搭档)和我。这次沟通比较有意思,大家敞开谈了很多电子商务的看法。但由于牵涉到这几个网站的具体业务策略,我就不在博客中说了。这样小范围的沟通,真的非常爽啊,因为大家基本都说“干货”。坦率的说,我觉得我们这几个人目前成就虽有大小(最没成就的肯定是我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家都在中文互联网上“做事”,在试图创新和突破的跋涉之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篇博客要说的是散会之后发生的事:几个人聊完,我坐地铁回家。在复兴门换乘的时候,突然发现从售票口下到站台的正面墙上,有一块硕大的广告牌。最先吸引我的是广告牌的图案,类似google earth的俯瞰地图;第二眼看到图案右侧一系列数字,大意是多少多少北京人每天在租房等等;看到这里我想:这家房地产公司的广告还挺互联网的啊。然后我就看到广告牌的主要内容——要租房,找酷讯。(大意)。呵呵。我当时就笑了,他乡遇故知啊。挺搞的,酷讯已经有钱得让我感觉像房地产公司了。
关于酷讯和所谓的“垂直搜索”,我已经写过多篇blog。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一直不看好“垂直搜索”。为什么不看好“垂直搜索”,我不再多说。不过我确实想解释一下,我写了那么多关于酷讯的文章,真的不是对他们有什么宿怨,实在是因为酷讯是“垂直搜索”的代表网站,而我觉得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垂直搜索”不靠谱呢。我就不停地想告诉大家我的发现:这里有坑,请不要往下跳。
我的朋友“肉唐僧”曾经说我是“卡桑德拉麦田”,卡桑德拉,就是那个预言悲剧的人,因为很多次我说某某网站不靠谱,某某业务不行,都应验了。此外,卡桑德拉后来被村民砸死了;而我呢,咳咳,我的博客也被人砸过。:)
但在博客上砸我有什么用啊,事实永远比话语更有力量。比如酷讯吧,事实让我的预言又应验了。当然,也有错误。我当时说百度会做垂直搜索,这我想错了,我没想到google比百度动作更快——今天,google(谷歌)推出了“生活搜索”。地址:http://labs.google.cn。虽然google目前推出的“生活搜索”还是测试版,但我认为,只要google或百度任何一家,一开始推出“垂直搜索”,都意味着“酷讯概念”泡沫的破灭。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场典型的互联网“泡沫”是分4个阶段的:
1, 其兴也勃。
每一场“泡沫”在诞生之际,都不是假的,而是切切实实有着让人眼睛一亮的“业绩”。比如炒股吧,肯定得让你实实在在赚着小钱了先。酷讯起来的时候同样如此,通过春运火车票搜索,酷讯的上升势头之猛,令人难忘。但恰恰是这些“优秀”的业绩表现,才真正让“泡沫”具有危险的诱人之处。因为startup阶段的优秀“业绩”,会对业绩、投资人以及创业者自身都产生“光晕效应”,让大家高估其业务模式的真实能力。然后极可能获得投资,整个项目随即转入“泡沫”的第二个阶段。
2, 浮于表面。
在这个阶段,项目因为当下的成功,获得了发展的资金。很自然,创业者这时会认为自己的模式是正确的,因为投资人认可了,用户也认可了(否则没有那么好的“业绩”)。于是很自然的,当你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同时,自己手里又有钱,你会这么做?你几乎肯定会路径依赖,拼命发展自己的“正确”,扩张项目。但这样的发展,其实是原有项目逻辑的“简单扩大再生产”,是浮于表面的发展,而没有真正在新的资源平台上重新思考自己原有项目的市场规模和商业逻辑现在是否匹配。我们以酷讯为例,当酷讯获得投资后,找n多做产品的人,横向开始做几个新的“生活搜索”频道。我认为当时酷讯的这些举措,其实都是错误的。当时,酷讯应该做的是58,kijiji——即自己做内容,那么可能还会有一线生机。呵呵。
3, 内伤外治。
“内伤”就是市场规模和商业模式是否匹配;“外治”,就是通过花钱做广告、做联盟,拼命买一些价值不大的用户。很遗憾,我认为从去年酷讯拿到第2笔投资后,他们做的基本上都是“内伤外治”。我们就以酷讯的地铁广告为例:是的,淘宝也打了n多地铁、公交等等线下广告,但淘宝广告带过来的一个用户,可能是店家,最不济也是一个浏览n多页面的买家。而酷讯呢?线下广告带来一个用户,然后这哥们可能就五一、十一、春节来三次,搜索搜索火车票就颠了。如此两个网站几乎同样的投入,带来的用户价值能相提并论吗?——当然,我这个例子只是简单对比,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ok。更进一步,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凡是靠资源投入“外治”,来试图解决网站商业模式“内伤”的网站,基本上都会走到“泡沫”的最后一步
4, 大势去也。
没什么好说的,到这一步,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而“大势去也”,往往来源于潜在竞争对手推出竞争性产品,成为真正的竞争对手。比如当年新浪推出“名人博客”,比如现在google(谷歌)推出“生活搜索”。大势去也,再扑腾扑腾也没什么意思了。
作为总结,其实酷讯的“泡沫”是这样的:在一个狭小的市场,迅速崛起;但不能开拓真正的大市场;于是靠“输血”维持网站高速发展;直到强大的竞争对手出现;直到“血”输完了,然后——game over。
作为教训,我个人从酷讯案例中最大的收获在于:要做大网站,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要做big deal,要做能上市的big deal。而搜几张火车票的deal,搜几家出租房的deal,很明显,真的是小生意。
最后,怎么说呢,我拿酷讯做案例好几次了,虽然不是针对他们,但我心里也挺过意不去的。因此为了弥补我的歉意,我免费给酷讯一个建议:现在既然都这样了,你们手里不还有一些钱吗,别瞎打广告了,赶紧收缩,同时,不妨看看这个网站www.priceline.com。这个网站你们现在还是有可能做的。www.priceline.com才是真正的big deal。
BBS社区的核心用户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
1, 管理型:比较倾向对BBS社区进行制度管理、版务管理、网友管理
2, 写手型:以发表主帖,对社区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3, 回复交流型:不发表主帖,但几乎每帖必跟,长期成为社区网友交流的粘合剂
4, 突发事件型:主要出现在突发事件中,但该事件对社区发展起到过决定性作用。比如mop的“铜须”,天涯的“易晔卿”,xcar的“小小马哥”——对于这类人,尤其需要说明,当一些大型社区火了之后,大家发现原来很大程度取决于上述事件营销,所以有一些新网站就自己“做”事件出来。但这些站方自己“做”出来的“关键网友”,不是我们这里讨论范畴。我上面举的3个例子,都不是站方“做”出来的,而完全是网友自组织产生的事件,其事件主角也就是我们定义的“突发事件型”核心用户
上述4类“核心用户”,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投入到BBS社区,初衷100%是非商业目的;并且,在后期,其中相当大比例的人依旧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如果按照马斯洛的学说,这些核心用户上BBS社区不是为了“安全需求”,而只有一个目的:“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尤其是“尊重需求”
在前面我的观点是,BBS社区是以站方和核心用户为代表的活跃用户,自组织形成的“共同体”。又由于核心用户对BBS社区的诉求是“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所以,这使得作为“共同体”的BBS社区本质上是“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实现平台,而不是商业平台(商业交易属于较低层次的“安全需求”)。这是几乎一切自组织的BBS社区的宿命。
写到这里,我需要绕开,说一大段别的内容:在我写完这个系列的第2部分后,网友“chacha”在donews提醒我,不要忘记“专业BBS社区”。其实,除了“专业BBS社区”,条状,典型代表xcar、丁香园等等;还有一类“区域BBS社区”,块状,典型代表合肥论坛、青青岛等等;再加上综合论坛,mop,西祠等等,我们目前中文网络上BBS社区的布局大致应该如下三类:
1, 专业(垂直)型BBS社区
2, 地区型BBS社区
3, 综合全面型BBS社区
在我这个系列的讨论中,是对上述三种类型的BBS社区都涵盖了。即我认为,只要符合:
1, 产品层面,典型的BBS架构
2, 运营层面,典型的自组织模式
只要符合上述两个要件,都是我这个系列讨论的范畴;所以,包括“chacha”网友提醒的“专业BBS社区”
Chacha网友提醒的丁香园论坛(www.dxy.cn),就是一个典型的专业BBS社区。其实对这个论坛,我早在05年“哈尔滨天价医药事件”的时候,就已经留意了。并且在去年,我至少对两个投资经理推荐过这个网站。所以下面以丁香园为案例,探讨“核心网友”在一个BBS社区是如何顺着社区发展而演变,即:BBS社区本质上是“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实现平台,而不是商业平台。这是几乎一切自组织的BBS社区的宿命
丁香园成立于2000年,迄今已经7年,站长是李天天。该站目前是比较专业的医学论坛,一些关键数据,我估计为:注册用户至少超过50万,每日IP超过10万,PV超过200万,30分钟同时在线人数峰值1万左右。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丁香园是目前非常优秀的专业论坛之一。
那么他是如何做起来的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1, 目标用户主要是学生,且是医学院学生:对于sns来说,军队、宗教团体、学生都是SNS服务的“易感人群”,当然,前两者不能做,呵呵;而对于丁香园来说,他们锁定的不光是“学生”,而且还是学生中最大的专业团体——医学院学生。
2, 开始以提供专业的医学资源为主而发展起来的
3, 由上述1、2形成的口碑传播
但请大家留意的是,丁香园发展的信条即是:“独立,非营利,纯学术”。那么我们假设,如果丁香园现在开始商业化,他的“核心用户”会怎么做呢?
第一部分“核心用户”会开始质疑,他们会认为站长已经背弃“非营利”原则,然后这部分人会反复发帖抗议、讨论,最后选择离开;
第二部分“核心用户”会要求分利,他们会和站长平等协商,然后确定出一个分享利益的模式,并继续发挥“核心用户”的作用;不过心态变化了
第三部分“核心用户”nothing to do,但是他们内在的为论坛奉献的激情消失,逐渐远离社区
BBS社区的商业瓶颈,在任何一种BBS社区都存在。而我想告诉网友“chacha”的是,你所见目前丁香园非常棒,那只是因为他们目前还是“非营利”在运营,还没到商业化的阶段。真正到了那个阶段。他们的问题才刚刚开始。
而最关键的是,上述“商业化”过程从开始到调整完善,绝对不少于2年。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如果以丁香园作为案例进行推演,即使在丁香园这样具有“高价值”用户的专业论坛之下,BBS社区要想成为一个中型的互联网商业公司,也至少需要10年。
而这就是我希望在下一篇,也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准备思考的:致命的效率。
注:Danah Boyd是美国对社会化网络研究的佼佼者;这个资料非常重要,揭示了一些成功的社会化网络如Craigslist,Flickr和myspace之根本原因;资料长达万言,我的同事ayapan用了整整3个晚上翻译,翻的非常棒!这份资料本来只想作为我们团队的内部研究资料,但想了想,还是放出来,希望和业界朋友分享,同时衷心希望我们一起向Danah Boyd学习,把对中文互联网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
关于此文的更多讨论,请访问:http://www.mayi.com/article/88369.html
蚂蚁社区 麦田
07年5月
Danah Boyd关于社会化网络的演讲
原文:Danah Boyd(来源:http://www.danah.org/papers/Etech2006.html)
翻译:aya(来源:蚂蚁社区www.mayi.com)
简介
下午好,我是Danah Boyd,在UC-Berkeley学习phd,同时也是Yahoo! Research Berkeley的一名研究人员。
今天我想就全球化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全球化是很理论化的一个词组,在经济,社会网络以及性能研究方面都有着其不通的解释。每个领域的解释又截然不同。而今天,对于熟知其在某些领域的具体含义的大家,我想请你们暂时忘掉你们所知道的。今天我讲话的目的就是想由内而外分析一下这个词组真正所表达的,区别于既有定义的涵义。
当全球和地方被强加在一起时,全球化就会显得很别扭。显得不合适宜。无论从语言层面还是认知层面都显得别扭。这就是全球和本地在数字社会的情况。我们通过全球网络而获知本地文化,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压力。网络设计师必须面对这些压力,在取全球之长的同时不伤害到本地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希望我们能够全力以赴。
我想谈谈将全球和地方结合的意义,以及这对设计过程的影响。此外还有,为什么社会软件想要成功就必须尊重全球化的原则。这就意味着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如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以及价值观。这些并不仅仅影响着市场或商业,同样直接影响人们怎么用你的技术以及你必须怎样去设计。
数字时代使我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与不同时区的人毫无障碍地交流,与世界各地的人磋商谈判,发展信息系统,使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样一来,尽管人们在全球化的世界生存,但还是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文化。
为了了解以上的种种,我将从讨论文化的重要性开始,进而谈谈文化是怎样在网络社区上出现的,以及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我将以深入剖析文化为本给出一个框架。之后回归正题,讨论当前全球化社会中上演的一些事件,以及为什么技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最后,我将以一些比较不错的设计想法作为结尾。
什么是文化
让我们从文化谈起。文化是价值观,标准规范以及民间创造物的集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世界观。文化被植入物质,反映了世界的运作。
在每天的讲话中,我们经常会说道“不同的文化”来区别来自不通国家或讲不同语言的人。在思考文化的时候,地域和发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所共享的文化构成。比如说,犹太的文化是跨越国籍和语言的,但拥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构成。
人类只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而文化最显著的特征由宗教信仰和国籍构成。但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由实践中的团体形成的文化。比如说:在坐的大多数来自草根文化。文化中的个体和参与意味着分享某种文化价值以及关于世界的想法。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和术语,使得其更容易区别彼此。看看那些搞怪的t恤或者那些讨论AJAX的人群。
文化标准不断发展,被人类以及其实践和环境所影响。文化被写入法律,法律影响着文化的演化。文化发展出自己的特征作为传递信息的途径。 通常,这些文化特征对那些处在一种文化中,又不可能走出去的人很有意义。一些被灌输某些文化观念的渐渐地就了解了某种文化的特征。我肯定你们中间曾经在大公司工作过的人曾经需要记忆大量缩写以及某些表单。这个过程的步骤是这样的,好奇心以及渴求的欲望,对组织空洞的愤怒,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在第二阶段,很多人发誓要将整个过程简单化。于是就有了TLAs和图表。但是,就算有了这些图表在手上,新手仍然会重复同样的步骤。因为融入某种文化并非只是获取某些信息,而是要理解其标准规范。这也意味着,只有将缩写变成你日常的用语,你才能够自然掌握它们。
在座各位都拥有自己的文化构成,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但很多时候你也许根本不用花很多时间去思考那些所谓的规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一个例外就是旅游。接触到一个陌生的文化,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截然不同,面对这些不同,人们便会场场做出自己的一些设想。同时,当外来者进入到你的文化架构中时,由于你身边所接触到的人和你的文化观念相同或类似,在你眼中这些外来者就会显得有些怪异。
多媒体产生了,于是人们开始设想所有人将会最终聚合于一种文化之中。而当媒体显示出其影响力时,完全的和谐并未出现。当然,也不可能出现。当一些价值观传播并被全体接受时,某些文化也在一些小团体中浮现。一些以形式为驱动的次级文化正是这种现象最明显的体现。但这类文化往往出现在公司或其他一些社会团体中。
如果不是时间关系,关于文化我还能说很多。我想要你们清楚的是,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力量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的生活。你所了解的不同文化观念影响着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设计或搭建技术平台的方式。
构建文化
文化体现在任何社会工艺或在线社区中。追溯从前,rec.motorcycles 就和rec.golf拥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构成。毫无疑问,在线社区的文化构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参与者线下文化的影响。人们聚集在usenet是因为共同的兴趣,但同样是因为共同的文化标准。兴趣相同而文化存在差异的人容易起冲突,而事实上,不同在线社区的出现解决了文化构成差异的问题。这点在usenet关于中东的新闻组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难彼此沟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持的观点自然也不同。
互联网最初有两种社会软件。普通软件的产生使得在线社区能够拥有自己的空间。比如:usenet(新闻组网络系统),邮件列表,在线聊天系统。同样,特殊软件为不同兴趣的团体服务。比如:the Well, Palace, Barbelith. 的确,这些团体背后的软件同样能够应用于其他团体,但它最初的目的就是为其所锁定的目标而开发。
现今我们构建一个全新等级的社交团体。一些人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社交平台,从而使参与者可以通过修改架构满足自己的需求。usenet的一个问题是,它在所有实例中是通用的,没有办法去实现个性化架构从而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化软件的细分。就像最初的站点细分,新的设计者针对用户改良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了更多的用户并且目标是更多的增长。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下列三个站点背后的动力:Craigslist, Flickr和 MySpace。
CRAIGSLIST, FLICKR和MYSPACE
Craigslist开始做的时候,就是Craig的列表。只有他的朋友和他朋友的朋友在。随着网站的发展,人们仍然知道有个人叫Craig,他是一个朋友的朋友,他关心这个系统。Craig生存下来了。他的头衔是“用户服务代表”。尽管他创建了这个网站并且雇佣了很多员工,他依然深深投入到弄清他的用户在做什么中。他每天都读邮件,对所关心的直接回复。他观察用户用网站来做什么,将自己的网站做得更加易用。网站被植入了Craig的个性,激情以及怪癖。
flickr创建之初,Stewart 和Caterina会亲自迎接你的加入。他们会将你介绍给网站上其他用户同时要求你的反馈。即便在这项行动停止之后,他们仍然活跃在站内。当有问题是,STEWART会在flickr博客里以个人口吻进行致歉。听上去会感觉他真的很在乎这个问题。事实上,他是很在乎。站点上的内容看上去有点傻,但事实上绝非如此。用户喜欢这种感觉,而其又非商业策略。flickr的家伙们真的很爱他们的用户,并希望他们的用户能有自己是这个团体一部分的感觉。有无数个员工献身于此。
MySpace的用户最初都会被系统添加一个好友,tom。tom不是别人,他是myspace的创始人之一。tom每天都要发表一些消息,宣布新功能的诞生或者未某些技术问题道歉。像craig一样,tom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客服人员。他每天都会阅读从用户那里过来的消息,依靠用户得知站点的问题,特点和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所关心的以及所拥有的。myspace的家伙们在用户反馈的基础上对站点进行改进。
相同之处
这三个网站有很多共同点。他们的发展有序。有着早期创建者所认同的公共特性。他们早期创建者确实感觉到了自己参与创建并熟知这个社区,,尽管社区已经发展到数百万用户。用户们都充满热情。设计师们也充满激情。他们都有一种责任感并且真正能够投入到为用户创造快乐中去。站点的特性并非凸现,内容也自然甚至有些无聊,但反映了开发者的个性而非公司的形式。每个站点都有独一无二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最初就已产生并随着站点的发展而演化。文化的演变时设计者们和用户共同努力的结果。
客服并非一支只需简单回答关于产品相关问题的团队。他们全力参与到系统的设计中去,资深的人员也是用户文化的灌输者。满足用户需求责任重大。
当创始人认为他们的一些想法很棒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将架构封死。这些站点的编码会经常变动,并不仅限于一季度一次。设计者设计出新的功能并观察他们如何被使用。如果没有人对这项功能感兴趣,没关系,他们会再作出一些新的东西来。他们时刻与用户行为保持一致,了解新功能为什么或者怎样在站点上实现。
深入观察
这些站点的设计者们都全力以赴深入观察。他们生活在他们所帮助构建的文化中。他们了解在这种文化下的其他人并坚持和他们交流,从而真正了解一些突发的行为。他们认识到作为设计者的力量,并试图用这力量造福全体而非仅仅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设计过程由其深入观察形成,创造出一种“泛滥”的形势去使用Cziksentmihalyi的法则。设计师们热爱所作的,并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这套系统中来。这是做设计的成功之道。
他们所做的在软件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还不是社会软件发展实践标准的一部分,尽管应该是。深入观察使得开发者能够理解文化。他们在做一个民族人种的表格。这种方法被那些寻求理解某种文化的人所用。他们通过在本土文化中生活去理解文化,并试图从身边人群的观点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试图了解文化特性是如何形成以及文化是如何保持的。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理解文化并帮助形成支撑文化的架构。
深入观察重视文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无法被机械地测试或模拟。当然,设计师们对于社会问题也很清楚,这是他们就能够物化并立刻试图影响改变。他们在理解文化和发展设计方面的努力在用户和设计者之间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纽带。
研究显现,公司利用用户研究了解是否人们能够理解这个交互。同样经常有人提供关于特定人群以及他们行为的采访以及研究数据。这些人经常会关注于增加市场份额而非设计师,但当他们支持设计师时,他们的责任通常是从那些并不能很好代表文化的人身上取样。同样有用户支持实干家。这些人的角色是在用户与挫折和迷惑作斗争的时候帮助他们。在系统被应用时,这三个群体了解所发生的大部分事情。但是,如果他们没有真正的荣辱某种文化,就无法帮助设计者真正了解文化。
如果目标是搭建一个静态的关于人机交互的产品,现今的范例已足够。但如果是要搭建一个社会化软件社区,那么离目标还很远。你不能将用户和为用户服务的设计者分离。你不能通过在个体的基础上运行用户研究测试社区行为。你不能通过向之前使用过相似软件的人群进行市场推广去推广一个社区。你不能通过某些人的表现而确定某种文化。你必须生活在你所创造的文化中。
瓦解
当然 ,深入观察也存在巨大的问题的局限。
充满激情的设计者并不那么容易找到。Craigslist, Flickr 和 MySpace的负责人都能够与网站共呼吸。他们晚上忘我工作到深夜。早上4点又因为某些错误上线。他们在午夜还同 用户聊天。这种热情是你无法阻止的。这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这是一份信念。
不幸的是,谁也不知道就算是最有激情的人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这样做。这种形式的投入会让人精疲力竭。会给设计者造成很大的消耗。就算是小一点的社区,创始人同样会越来越疲惫。
保持深入了解文化是个挑战,尤其是在最初的设计者离开后。对于新的设计者来说,建立信任关系,理解文化背景绝非易事。我从未遇到过一个能够很好地将文化发展史记录下来的设计者。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历史会随着创始人的离去而消失。
尽管如此,最大的挑战还是跟规模有关。
尽管有条不紊的增长使得这三个站点倍受欢迎,仍然有数百万的用户并没有投入到创始人所创造的文化中来。站点范围内的文化凝聚力开始瓦解。与原有文化相冲突的另一种文化由站内衍生。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用户还是创始人都是一个挑战。于是有一些决策出台,虽然目的为的是组织某种行为,但同时也限制了一些有益的东西的发展。
就算是创始人,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件正在发生的事情。尽管有众多员工的协助去削除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所有的站点还是在经历着色情,反动言论以及低素质用户。这对于创始人来讲,尤其令人沮丧。因为创始人是真正地全新投入到自己的社区中来的,看到有些人在社区里捣乱,他们最心疼。
有时他们会有挫败感,还要尽力去思考他们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状况。
随着站点的成长,其用户也开始多样化。这样一来,最初的深入观察,了解事态的发展也变得更加困难。大多数人并不具有也不需要有去了解和自己文化价值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的能力。语言也是另一个障碍。Orkut就是因为语言问题走入困境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当巴西人克隆了该站点后,创始人无法去好好准备观察文化的发展。因为他们不会讲葡萄牙语。对于在线社区而言,语言并不仅仅是客户支持的障碍,同样也是深入了解的障碍。而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够使设计者改进系统。
认识到局限性很重要。因为当你的系统不断成长时,有很多不同的途径能够进行深入观察。
1)星期二的时候tim讲了为什么激情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你在创建一个社区时,如果你想支持文化的发展,激情就是全部。
2. 通过聚集在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人群来防止激情的殆尽。因为随着站点的发展,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地保持随时在线。这里的关键在于通过多样化用户群体来多样化你的社区。如果想在瑞典复制一个站,你最好找一些懂瑞典语言和文化的家伙来协助你。如果你的用户老年人居多,你最好去找些能够理解这些人的家伙。这也就是说,你要雇用那些了解不通文化行为,或者来自相关领域的人来帮助你。确保了解文化的人参与设计过程。
3.社区设计者要统筹全局。你并不要去表演,你只需通过你的出现和行为去塑造和引导。判断对于你的社区和投资者来讲,什么是好的,确保设计能够引导人群朝着可行的方向发展,满足用户的需要和目标。通过用户反馈来设计远比自己凭空设想要好得多。别期望用户的目的都与你所有的相同,这是不可能的。在设计时你要始终记住这一点。
4.不要追求一个完美的设计,设计就是拿来不断修改的。不管你认为你的设计有多完美,终究还是要改进。如果你追求一个完美的设计,那么人们的行为很可能会让你失望。要以平常心去设计,并随时准备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改进。确定你能够随着用户行为的改变而在服务器上快速更改。你也许会认为你所做的一些东西很不错,但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要随时准备改进。
5.确保设计者和客户支持紧密配合。客户支持能够帮助设计者了解用户在做什么,设计者应该去了解客服所了解的。这也就是说,这两个部门要相邻,从而能够更好地交流。最好就是让你的设计师们时不时地到支持的队伍中看看。
6. 就算你的站点发展得很大了,高级产品人员仍然需要深入到社区中去。如果把握社区方向的人不了解社区的情况,在不明白社区文化的情况下妄下定论,或者做出与社区文化相悖的决策,你就会毁了你的社区。想想friedster吧。
7. 最后,要确保你所做的决定与社区文化发展保持一致。这一点一定要贯彻,它能够帮助你知道你所犯的错误。同样,对于新进来的家伙也很适用。
停止
现在我要讲讲在人们在数字社区考虑应对全球和地方化文化时的其他问题。
随着数字社区的发展,它们开始变得并不那么一致。事实上,是几乎相悖。当同一系统下的不同社区为了资源而竞争的时候,情况会更糟。资源很重要,它可以使社区按照你想要的发展方向发展。每个人都是这样,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冲突将会一起涌上来。语言障碍使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文化障碍使人之间的理解变得不易。社交障碍使他们并不关心彼此。
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联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乐意这么做。人们总是对那些和他们相似,价值观相同,文化标准相同的人比较关注。从这方面来讲,人们并不需要解释他们思想的出发点。他们与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总是更容易惺惺相惜。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不少冲突。不仅如此,大多数人并不用社区来交新朋友,而是用其来联系线下好友。
当然,这其中也有典型的例外。一些不受欢迎的人频繁地用社交软件结识陌生人。单身(或是婚姻出现问题)的人用交友站点约会陌生人,对这部分人来讲,他们一般都会找同地区的人。陌生人通过地域共通点结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构建全球化网络的原因。
当然,构建全球网络也有更好的原因。数字社区用户有时会发现,他们会很偶然地认识一些人。人们在flickr上的碰撞是因为拥有相似的照片以及通过搜索找到的精彩博客。这种特别的交互发生的很典型。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在创造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能够通过搜索或浏览被偶然发现。他们也许并非有意让其他人看到,但他们也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事实上,他们的引发是同步的。同步一直在进行。
当然,引发无意冲撞和引发全世界出现在你的数字生活中是截然不同的。当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思考相同的事情时,自然地也会产生联系。在人们怀有隐藏的动机时这种联系并不可能发生。感觉被侵犯会使人退缩。 这种情况在人们寻求发泄或妄图控制他人时会发生。垃圾邮件就在寻找受害者,老板们寻找信息,校长们寻找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陌生人偶然相遇,不给那些有目的性的人机会,这是设计过程的一个挑战。
认识到联系并非随意产生的同样很重要。试一下走在大街上,将你自己介绍给你身边走过的十个人。你很可能被怒视。人们在网上交流是因为她们彼此有共通点,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兴趣。
在70年代早期,Stanley Milgram开始研究“熟悉的陌生人”。所谓“熟悉的陌生人”是指那些在公共生活中结识却又没有交集的人。根据实验,他发现人们在要离开熟悉的陌生人的一员时最容易发生交互。换句话说,两个每天乘同一辆公车的人不会有任何交流,但一旦他们在另外的一个环境中相遇,他们就很可能会向对方问好并谈论有关汽车的一些事情。如果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相遇,她们将会立刻变成很好的朋友。
我们在环游世界的时候都会认识到这一点。当你一直在美国的圣地亚哥,突然在不丹的小村子里见到一个美国人,你会立刻停住去交谈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同样的事情在网上也会发生。兴趣小组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没办法结识有共同志趣的人来说意义重大。如果你偶然看到一个同城的博客,你很有可能回去留言。人们觉得当一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时便是命中注定。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每天在公共区域里享受偶然特别的交互。为什么要创造相分离的网上公共社区呢。是因为比较容易管理,尽管对于很多参与者来讲这并不重要。人们在处理自己需求的时候如何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底线呢?你需要设计出能够满足更广的社交需要的系统并同步给与指引。
如果你要全球化,你如何协助传递关于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从而使持不同文化观点的人尊重彼此呢?人们如何才能理解其他人的行为呢?
在开始这部分前,先对前文补充说明两点:
1, 前文最后提问“BBS社区是做什么的?”,我的意思是让大家设想任意某个BBS社区,比如“某某BBS社区是做什么的?”——我以此泛指,是要在后面谈到的BBS社区的某种共性。
2, 请阅读这篇博客的朋友注意,此系列的标题是“BBS社区”,并非指所有“社区”。“社区”是一个大概念,所有以“互动服务”为主的网站都可以归类为“社区”类型网站,我的反思不在“社区”,而仅限于“BBS社区”。比如,百度贴吧或豆瓣等网站,都因为产品结构或运营模式有创新,都不是此系列所探讨之“BBS社区”。
此外,因为本系列标题即已有此限制,所以行文过程中,有时为了简便,我用“社区”替代了“BBS社区”。希望网友能理解。
反思BBS社区(2):尴尬的用户选择
在讨论BBS社区时,我们经常会谈到“用户”,但是,我们真的对BBS社区的用户有所了解吗?比如,我们经常会说的“xx社区核心用户”,这里,“核心用户”到底是什么标准?mop这样的大型BBS社区,到底有多少“核心用户”?这些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多深入的思考。
一、 用户分类
根据我的观察和定义,一个大型的BBS社区的用户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 浏览者:纯浏览
2, 注册浏览者:注册会员,但一般情况下绝不发言
3, 偶尔发表者:注册会员,往往在某个事件或短时间内频繁发言,然后几乎从不发言。此类用户多见于一些突发性事件的讨论或者在社区有求于人,比如让别的网友帮助找一首mp3等等
4, 回复者:注册会员,经常回帖
5, 发表者:注册会员,比较频繁发表主贴
6, 版面管理者:注册会员,管理版块
7, 核心用户:注册会员,对BBS社区的发展发挥过作用的会员(包括管理作用,即建设社区制度;影响作用,即发表的文章或事件对社区发展起过影响)
上述用户构成中,1-3是一类,“观众”;4-7是一类,“演员”;或者这么说,BBS社区真正的运营体是由4-7类用户和站方共同构成的,而不仅仅是站方。
也因此,一个BBS社区对于用户来说,具有不同目的。对1-3类“观众”用户来说,他们上BBS社区主要就是为了获得信息,包括:非官方新闻信息(社会和娱乐为主);实用信息(找一首mp3或者请教一个生活问题)。
这里我要多说几句:在中文BBS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两个趋势。第一,搜索引擎、百度知道新浪爱问、分类网站等等的兴起,使得用户越来越少地试图在BBS社区获得“实用信息”,而更倾向于使用前者等几个更有效的手段;第二,由于一些全国范围的事件炒作,比如芙蓉姐姐,铜须门,黄静案等等,使得用户越来越发现在BBS社区可以获得第一手的“非官方信息”——这两种趋势铰接合力,使得对于1-3类用户来说,BBS社区越来越成为获得“非官方新闻信息”的场所。尤其是两类“非官方新闻”:“喊冤的”社会新闻和“传八卦”的娱乐新闻。
对于4-7类“演员”用户来说,他们上BBS是因为那是他们的演出场所。而不管他们演出什么内容,从总体上看,其实都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是一种社会交往。或者这么说,对于4-7类用户来说,BBS社区就是SNS。而非常有趣的是,如同上面说的分类网站的兴起是让1-3类用户逐渐远离BBS社区;那么,SNS网站,尤其是blog和space的兴起,是在让4-7类用户远离BBS社区。
因此,BBS社区确实是web2.0之母。它用几年时间,培养了两类用户;而这两类用户,是现在各类web2.0服务的基础。
二、 用户数量
先提问一下:如果按照我上面定义的“核心用户”(第7类),以国内较大的BBS社区mop为例,大家会认为mop有多少“核心用户”?——我个人的答案是不超过500人,而且这还是包括那些曾经“核心”,现在已经离开mop的用户。
为什么我会说mop的核心用户就500人呢?一方面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包括mop曾经搞过一些活动,比如评选108将,mop达人扑克牌等等,通过这些数据进行的估算。
更进一步,以mop为例,4-7类用户有多少呢?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mop最新的一些数据分析》,其中有几个数据能帮助我们推导:
“大杂烩”每天发贴2000-2500左右;总贴(含回复)10万左右;平均每个话题有42个回复。。。“贴贴”每天发帖在600主贴左右,回贴数目不详――但肯定不会超过“大杂烩”的平均42回帖,以我的观察,每个主贴平均最多20回贴左右,则如此,“贴贴”每日总贴应该不超过1.2万”
也就是说,mop每天主帖在3000左右,一周2万左右,这基本上可以算成第5类用户(平均每周发一次主帖,即算频繁发主帖);根据BBS社区一般主贴和回帖1:20计算,这第4类用户可以算为40万。
也就是说,类似mop这么大型的BBS社区,其4-7类用户不会超过50万人。而且,这个还是高估了。
而1-3类用户,根据流量看,以mop为计,每天浏览访问用户应该有300万以上。
三、 用户选择
对于一个大型BBS社区的站方来说,他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500人的“核心用户”上?还是50万人的“活跃用户”上?还是300万人的“浏览用户”上?——这是所有大型BBS社区面临的尴尬选择。
BBS站方不可能只为几百人的“核心用户”服务;而如果把商业模式建立在50万“活跃用户”上,很明显,这个盘子太小,无法支撑big deal;BBS如果把商业模式建立在几百万人的“浏览用户”上,那么,它只能成为媒体。但这条路,也有难点(后面会谈到)。
事实上,以我所见的一些社区来看,几乎所有大型社区都在这个“用户选择”方向上左右逡巡,犹豫不决;即试图服务于“活跃用户”,做做博客,空间等等加强交互;又试图服务于“浏览用户”,做做新闻,首页等等试图获得广告。
这种尴尬的用户选择,以及衍生而来的商业模型选择,太难了。你不在陈一舟那个位置上,不掌控着一个大型社区,是体会不到这种艰难的抉择。因此,我对陈一舟运营上的“善变”,其实非常理解——他的问题只是变的太快。
而更为可怕的是,在站方犹豫抉择时;随着商业化过程的慢慢展开,BBS社区最关键的那几百个“核心用户”,也起了变化。。。。。。
关于陈一舟和mop的报道,最有力度的一篇应该是《环球企业家》记者骆轶航的文章《千橡幻想:创业者所应知道的一切教训》。骆轶航的这篇报道的特点是以陈一舟为主线,梳理了其个人的履历和操盘千橡的手法。类似这样的梳理,我在去年5月份的时候做过。当时我已经写了很长的一篇博客,但在发表的瞬间,犹豫很久,最终还是放弃发表。因为我写的比较真实,因而残酷,如果发表,可能太过得罪人。
现在很多人说陈一舟操盘不行了,这里我又要客观点帮他说几句。mop现在受挫,真的也不能全怪陈一舟操盘的问题。反而,有一个重要因素可能被大家忽略了——BBS社区的局限。而这篇博客就是想讨论这点,因为总是谈陈一舟的操盘,似乎有点“对人”,而我的本意不在于此。我和陈一舟素不相识,也没有竞争关系。我只是太喜欢mop这个案例了。太典型的案例。所以这篇文章还是以mop案例,但探讨的非关陈一舟操盘,而是更抽象的一个问题。
先举一个例子。目前国内关于美剧翻译的社区,有一个很著名的謦灵风软。这个站做了两年,发展很好,正处于商业上“浮出水面”的关键阶段。我研究过他们的发展过程,比较推崇。但就在前段时间,我看见一个长达万言的长帖,是这个站的某个核心用户写的,絮絮叨叨地叙述了核心网友(版主)之间最近一次爆裂的“掐架”,乃至分裂。那个帖子,我耐着性子看完了。其实看这个帖子和事件,就好像看5年前的自己。
BBS社区的创立和发展,是建立在非商业基础上的。这表现在“用户”、“站方”和“规则”三个层面,即三个层面都是在非商业化运作。以用户来说,一个BBS社区的核心用户,如同写风软长文的那个哥们,如同当年的我——我们参与BBS,绝对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反之,如果我们当时有商业目的,我们在BBS社区里面绝对不会成为“核心用户”;而以“站方”来说,一般开始搭建一个社区的时候,资源投入都不大,往往一台服务器,一套discuz,一个人就搞起来了,比如当年mop,风软,西祠等等等等;第三以“规则”来说,即联系“用户”和“站方”的运营模式,我们看看就能发现,几乎所有的BBS社区的“规则”核心都来源于非商业化的:自组织。
非商业的“用户”,非商业的“站方”(管理者),非商业的“规则”(运营模式),这三者的结合,如果不在互联网,放到传统社会中,基本上就是“居委会”或“退休办”——老年人不想赚钱就图个乐;居委会也就一个大妈负责协调和组织这些老年人;运营模式就是大家一起喝喝茶,打打小麻将或者扭扭秧歌。
当你这样对比就会发现:那些“老年人”中也有非常活跃的人,往往是他们组织大家今天打牌明天跳舞——这就类似BBS社区里面的“核心用户”;那些“老年人”也会闹矛盾,比如打门球的时候,互相指责对方玩赖,争着争着,可以争论好几天,乃至绝交——这就类似BBS社区里面的“掐架”。而最关键的是,你会发现,有些“居委会”还是很火的,比如某个大厂,可能好几千退休人员,他们今天唱歌明天跳舞,热闹的很——这就类似BBS社区里面的“人气”。
但最有意思的还在于,我们假设某个退休的“居委会”中,有个老大妈秧歌扭得真是非常好,真的到了国内拔尖的水平,于是媒体广为报道,这个“居委会”一下就更火了——那么,这个“火”了以后的居委会,难道就不是居委会了吗?
什么是“幻像”,这才是真正的“幻像”!——BBS社区的“火”,使得很多人忽视了BBS社区的本质:BBS社区的创立和发展,是建立在非商业基础上的。
当陈一舟收购mop的时候,估计他是被mop的“火”所迷惑。其实mop是很火,但是国内比mop火的社区,当时还有非常多。Chinaren比mop火,西祠比mop火,陈一舟为什么就不想想:这些比mop还火的社区,又早已经被商业化收购,为什么它们当时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强的商业模型?!BBS社区真正被商业化成功的网站,我只见过一个:新浪。但平心而论,新浪的成功是建立在陈彤当年对新浪BBS的改造吗?完全不是。新浪的成功在于陈彤压根不在乎BBS,壮士断腕,而全力发展新业务——网络新闻。如果陈彤当时改造新浪BBS,比如做“我的新浪”云云,陈彤也就不会成为现在的陈彤了。
埋下一颗非商业化的种子,就埋下了网站的命运;即使再等十年,也不能结出商业化的果实。这就是我对BBS反思的第一个结论。
那么为什么?为什么BBS社区就不能成功商业化呢?下回再谈。作为一个引子,让我们模拟一次“电梯问答”
“新浪是做什么的?”
“新浪是做新闻的”
“网易是做什么的?”
“网易是做邮箱和网游的”
“盛大是做什么的?”
“盛大是做网游的”
“豆瓣是做什么的?”
“豆瓣是做评论书籍的”
“淘宝是做什么的?”
“淘宝是买卖东西的”
“BBS社区是做什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