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麦田的读书生活

maitian.blog.techweb.com.cn

归档 - 07月, 2007

转折点:2003年

 


我研究一些成功网站,一般不只看它如今的风光,而是搜索网站初创资料,试图回到原点,然后还原一个网站成功的真实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目前做的不错的网站,是在2003年左右创建;或者迎来了网站发展的第一个重要契机。我们把这些网站大致分两类,一类如淘宝、篱笆网等等生活或商务网站,是在2003年创建的;另一类如blogcn的木子美事件,天涯社区竹影青瞳事件,这些让各自网站第一次获得全面发展的事件都是发生在2003年。


 


大家可以验证一下,是不是很多有意思的网站,都符合这个“2003年”规律?2003年,是中文网络的一个转折点。那么,为什么会是2003年呢?


 


 


因为“80后”。在2003年,“80后”最大的已经23岁,开始真正步入社会。有意思的是,比如我这样的70一代人,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所以我们进入社会时和我们上几代人一样——都是社会的“新同学”,毫无话语权,只能听领导和老同事的安排。但“80后”和我们不一样:在现实世界中,虽然刚步入社会的“80后”依旧没有话语权的“新同学”;但是当这种“步入社会”的行为在网络上同步时,“80后”立刻就获得了绝对话语权。简单而言,中文互联网从2003年开始,即是“80后”的互联网。通过QQ、网游等等网络娱乐而启蒙的“80后”,自此,全面杀入互联网生活领域和人文时政领域。


 


在这里,关于“80后”,我想做一个新的定义:狭义的“80后”是根据80’s生人定义,但我认为不太准确;我比较倾向于用1976——1986来做定义,原因如下:一个人的性格养成,一般是在青春期,即14岁左右;1976生人在14岁的时候,正好是1990年;1990年开始,正好是中国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所以1976以后生人的价值观比较接近。


 


那么如果按照上述广义的“80后”来计,在2003年,“80后”是“23–27岁人群”;4年之后的现在,他们是“27—-31岁人群”——正好是当前现实的消费主流人群。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2003年开始的一些生活类网站现在看起来很不错:因为网站和年轻的用户群一起成长,4年后,当用户群成为主流用户群;网站也成为主流网站


 


这告诉我们,如果你现在开始做站,最有价值的用户群并不是所谓“25—-35岁”,而是应该再年轻一些,以“23—-27岁”更妥,让你的网站能跟随用户群一起成长——至于再年轻一些的,几乎只有娱乐价值,如果你不做网游,就留给QQ他们吧。:)


 


 


有意思的是,1999年可谓中文网站的第一波,这波网站到2003年因为sp业务,也获得了收获;2003年可谓中文网站第二波,这波网站到2007年看起来活的都不错;4年一波行情啊,那么,2007年网站埋下种子,到2011年会有收获吗?


 


我认为肯定会;并且,2007年埋下的这粒种子,一定是——web2.0.


 

星期二, 07月 31st, 2007 互联网 27条评论

视频播客网站的途中跑开始了

最近因为带有视频应用的搜狐博客3.0上线,不自觉之间,我写了三篇关于搜狐的博客,还有点意犹未尽。因为我认为,随着优酷、土豆、酷656这四家独立VSP拿到钱;随着新浪播客,搜狐博客3.0上线——国内Youtube模式的视频播客网站进入关键的途中跑阶段。


 


有意思的是,上述6家网站和据说国内还有的上百家视频网站,如果我们排除其中面向企业服务、P2P模式、客户端模式这三个特例,那么上述视频网站,除了搜狐聚合到blog页面有点特点,土豆小资原创路线有点特点,别的视频网站总的来说,从页面到内容,几乎都非常接近——如果把logo蒙上,你基本上可以认为都差不多。


 


 


这篇blog就是想探讨,在视频网站进入途中跑阶段后,这些“差不多”的VSP可能会有什么变化,或者更好的策略?


 


1sohu视频(sohu博客3.0):我认为搜狐的视频模式是有创新的,但是我并不十分看好他们的这个创新。我认为搜狐可能高估了用户的视频创作能力,以及现阶段对digital me的建设主动性。一句话,我认为当前中文网络用户,还非常初级,比美国用户落后不只十年,不能太指望用户的创作力——尤其是视频方面。


 


2tudou:我认为土豆是众多视频网站中,最可能率先获得规模化的品牌广告收入的,因为土豆的定位还是比较鲜明,品牌锁定了互联网高端用户。土豆的优势在于他可能真正锁定一群非主流原创视频作者,成为一个非主流原创的视频网站。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既然是“非主流”,怎么可能获得“规模化品牌广告”?其实不矛盾。我说的“非主流”是视频创作者,而土豆的浏览用户即广告的受众,恰恰是高端主流用户,正适合品牌广告。


 


3,优酷:优酷的团队操盘能力非常强,值得看高一线。但优酷目前定位和策略选择,并不是特别鲜明,感觉优酷很顽强,但似乎还没找到一条非常坚决的执行路线。需要再观察观察。


 


4,酷656:把这两个视频站放在一起,是我认为酷6基本会成为百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56也许会成为网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酷656两家视频网站的发展策略,取决于“母舰”的视频策略


 


5,最后说本文的重点,新浪播客。


 


 


关于新浪播客,去年这个时候我就大声疾呼视频网站呼唤陈彤。其实说来也是,我自己又不做视频,那么大声疾呼其实关我P事。:)。一年过去了,我刚看了看原文的内容,发现我要对新浪播客说的话,其实还是那些。。。。。。概况起来,就三个字:


 


“做新闻”


 


在中国,视频不做新闻是浪费;尤其对新浪来说,视频播客做新闻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别的视频网站不能立刻做新闻,而做了那些娱乐八卦,是因为他们没有新浪这么好的品牌资源;而新浪如果也效仿那些网站去做娱乐八卦,就是舍己之长,取己之短了。


 


对新浪来说,短期的视频流量根本不重要,而是要全力占据视频新闻这个高地,如果成功,则新浪新闻、新浪博客、新浪播客,成鼎足之势,新浪的网络第一新闻平台霸主地位,很难再遇到挑战。


 


 


总结一下:视频网站进入了途中跑,有三个方向,一是个人应用;二是原创;三是新闻。我认为真正最好的方向是第三条路。


 


 


 


Btw.这一系列文章,其实源于猜搜狐博客3.0游戏。后来我发现我猜的比较准啊,比如,我猜搜狐要把视频发布整合到blog管理页面,都应验了。。。但陈中只让大家猜,又不给大家发奖品啊。以后不猜啦。:)


 

星期二, 07月 24th, 2007 互联网 20条评论

三英战搜狐

新浪、网易、腾讯结盟,剑指获得奥运会独家互联网赞助商的搜狐,形成“三英战搜狐”的格局。在web2.0风头渐冷之时,老牌门户网站却因为08奥运,提前一年开战。对互联网业界来说,这是一场好事,没准中文互联网的应用会因此而进入一个新的十年。


 


这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其实我认为本质上和08奥运无关,而是“门户”模式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时代变了,门户之所以能成立的内在逻辑已经开始崩溃。我的意思是——其实这几年来,如果不是品牌广告支撑,哪里有什么“门户”?网民上新浪就是看新闻,去腾讯就是用QQ(然后QQ强行给你弹出新闻),去网易就是用邮箱、网游。。。无论去新浪、腾讯或者网易,哪有让用户有“门户”之感?!门户,早就只是4A广告公司的市场人员被误导然后臆构的一个概念,它并非中国网民的真实互联网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搜狐,一直在新浪之下,“副班长”当了将近十年。


 


当百度真正成为逐渐取代上述“门户”的网民上网“入口”时,特别,百度贴吧、百度空间、百度知道又顺从“入口”让用户粘着时;百度新闻全面上线时。。。。。。百度对上述所有“门户”的冲击,将远远大于一个来月的08奥运会。


 


 


我最看好的是新浪。新浪新闻的原有优势,加上新浪博客的新锐力量,能巩固并扩大新浪作为新闻网站的地位。新浪别说自己是“门户”了,就把自己定位成中文第一网络新闻媒体,多好,定位更清晰专注,更符合实际,并且照样能拿品牌广告。


 


我最不看好网易。我不知道网易下一步再做什么?网易貌似聪明,让别的网站先去“趟地雷”,迟迟不强力推出blog等关键应用。结果,好嘛,有的人确实是被雷炸了;但最大的对手陈彤却穿越地雷阵,走出别样天。所以网易还是专心做游戏吧。顺带说一句,我自己看新闻只看网易新闻,但如果我要做新闻,我绝对不做网易新闻模式,还是要做新浪新闻模式。


 


我认为腾讯在梦游。0510月我就看到马化腾的一个讲话,大意是腾讯要web化;结果将近2年过去了,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吗?没见到。腾讯是抓着一手好牌,迟迟不落听,最后会让别人都先胡了的。因为,我个人认为,Web应用(含无线互联网)一定会取代客户端应用。客户端的表现力实在是太有限了。


 


 


最有意思的是搜狐。其实直到最近看方刚的文章,我才看出搜狐下一步极可能会强行做个人应用。我认为,这个战略非常好。并且,奥运会将给搜狐一个重要的机会——搜狐完全可以利用奥运会进行品牌重构,彻底完成转型,并一举奠定新品牌。再说一遍:奥运会给搜狐的真正机会是面向个人入口的“品牌重构”,而不是几个商业广告。


 


如果搜狐的面向个人入口的品牌重构完成,别的不说,十年前的老资产“校友录”等等就可以重新兑现。想想吧,facebook的市值至少已经超过16亿美元了,搜狐市值呢?


 


 


所以“三英战搜狐”和奥运关系不大,反而,如果由此战开始,新浪做新闻,腾讯做IM,网易做游戏,搜狐做个人应用——几大家一起把“门户”去魅。那么,未来十年,中文互联网会变得更有趣。


 

星期六, 07月 21st, 2007 互联网 12条评论

方刚说了一句醍醐灌顶的话

方刚who,不用介绍了。但是方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思想,可能除了搜狐的人,很少有人特别关注。但他是值得关注的。因为越来越清晰地可以看出,搜狐的发展正在相当程度地以方刚的互联网理论作为支撑。

我关注方刚,大概是05年下半年,当时我发现他提出一个概念“Digital Me”,认为博客本质上就是“Digital Me”;而我在那段时间,亦有同样认识。05年在博客网的时候,我提出博客的本质是“网络上建构的“我”,一个自我在互联网上的镜像而已。。。。关键落脚点还真的就在于“博客”的一个“客”字――“客”,人也”。当然,无论方刚的“Me”,还是麦田的“我”,都不如《时代》周刊的“You”有影响力——虽然我们说的都是同一回事,虽然我们早了两年。

 

从那时起,我一直订阅方刚的博客。不过小两年了,再没有遇到当初看见“digital me”的惊艳,直到刚才。刚才,在方刚最新的一篇博客《纪念长征第0.3步:苦不可言妙亦不可言》中,方刚说了一句特别精辟的话,至少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说到底,互联网的根本还是入口之争。从门户入口到搜索入口到个人入口


这句话实在太精辟了。至少对我来说如是。我最近在思考一些问题,颇为困扰;方刚这句话,让我霍然而解。

有意思的是,方刚针对国内web2.0网站的发展,提示了搜狐正在探索的路径:“技术上追求“用”的皮实,产品上着力“玩”的体验,运营上兼顾“看”的规模,做好2.0的本位,输送好1.0的内容,摸索3.0的路径,是搜狐博客最初追求的目标”——我太理解这条路径了,因为我也如此思考过,认为这是国内web2.0真正可行的一条路径;但,我还有一个招,我准备在蚂蚁网选择另一条路径来达到目标。

顺带多说一句,国内一些做web2.0的朋友,其实压根不理解方刚上述的路径选择,而只是奢谈web2.0的概念,夸夸其谈,其实只是皮毛。这样做站,一定是不行的。


这篇博客可能有点个人化,外人也许会认为不就方刚的一篇博客嘛,你麦田干嘛一惊一咋的。呵呵。但对我来说,方刚的那句“入口论”,确实让我惊艳,乃至完全值得写一篇博客的地步。


 


我坚信web2.0,但问题的关键不是目标,而是路径选择;至于路径选择,它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还需要。。。正确的钱。(这是我下一篇博客的题目,哈哈)


 

星期六, 07月 21st, 2007 互联网 9条评论

搜狐博客3.0猜想

陈中msn上有一个活动邀请,邀请大家猜猜21号即将发布的“搜狐博客3.0到底是什么。我本来不想猜的,不过被陈中激将法成功,那就猜吧!其实没什么好猜的,搜狐博客3.0,我估计就是把视频整合到blog(空间)。详细说说:


 


我猜测,搜狐对博客是这样一个路线:


 


搜狐博客1.0:基于文字、相册和音乐盒为主的博客(空间)


搜狐博客2.0:搜狐博客1.0+圈子


搜狐博客3.0:搜狐博客2.0+视频


 


并且我猜测,搜狐博客3.0的视频处理,将不像“新浪博客和播客”那样拆分开,而是整合到一起的,所以叫“博客3.0——说白点,搜狐博客3.0应该能从个人用户统一后台,像发布文章一样,发布一个视频。


 


上面就是我猜测的,不知道对不对。


 


 


既然开始猜了,就继续多猜一点:搜狐的博客策略。


 


搜狐的博客策略,和新浪不一样。新浪是媒体策略,搜狐博客是“空间”策略——基本上希望在网络上重构一个真实的人格。新浪的策略,见效快;搜狐的策略,谋划深;各有所长。


 

星期一, 07月 16th, 2007 互联网 8条评论

“口碑营销”的关键问题是效率


Keso最近一篇文章《口碑,还是营销》,我不太赞同。Keso认为“什么是口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才是口碑”,因此“营销”本身和“口碑”就是互悖的概念;特别,“互联网发展到如今,不再只是一个灌输平台,当更多的人拥有了发言权,企业必须考虑坐下来,参与对话”。Keso的文章大意如此。


 


恰巧,今天我在donews上看到另外一篇博客,标题就让人忍俊不住:《严防“江南春”进我们家厕所》。江南春是营销高手,而且分众模式的成功,虽然其并非“口碑营销”,但恰好能反驳keso关于“口碑营销”的部分观点。


 


比如,江南春的分众“强制”广告营销模式,就证明了即使是互联网时代,“灌输”依旧有效。关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我认为其实是非常微妙的,尤其当受众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出现时,其对信息的接受往往恰好是非理性。如果不是如此,就不会有戈培尔。同时我认为,过去有戈培尔,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也会出现类似的“灌输”行家,不一定在政治方面,更多可能在经济方面。为什么,因为“群众”就是酝酿“灌输”行家的土壤。只要有“群众”,就一定会有“灌输”。互联网不可能改变人性。


 


再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古话,难道就真的能成为指导千年的行为准则吗?在《史记》时代,由于传播不畅,其实“桃李”是否言说,都无济于事,最后都是史家和权威说了算;所以在那个时代,摆一个“桃李不言”的pose,至少还能赢得一声清名。但信息时代,“桃李争言”,话语权是非常重要的权力,再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人尤可,做企业是万万不能。以keso举例的“同仁堂”,如果是今年刚开张的新药店,我几乎可以肯定别说“博客评论广告”,没准电线杆上的“老军医”广告都会刷上了。而江南春的“分众”示范效应下,一些广告都要打进厕所了,亦是如此,证明了我们身处的时代,即是一个“遍地营销”的时代。


 


“遍地营销”的时代,“灌输”又依旧营销,那么,口碑营销又未尝不可呢?


 


 


所以我认为,“口碑营销”从商业道德和商业实践来说,都没有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它是否合算——“口碑营销”是一个效率问题,而非道德问题。以我个人为例,我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口碑营销”蚂蚁网,我从来不觉得道德上有什么亏欠,我太理直气壮了,而且我觉得我是在非常诚恳地介绍蚂蚁网,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懂呢。我真为他们感到遗憾。


 


说回具体的,现在以博客营销、论坛营销为代表的“口碑营销”,如上,真正的关键问题在于效率。去年我参加过几个网站搞的博客右侧栏广告等等试验,即是为了评估这些“口碑营销”模式的效率。我发现,至少目前来看,这些模式的“口碑营销”效率离真正的商业化营销,还有不小的差距。而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不在于这些公司的口碑营销模式设计不合理,仅仅是一个因素——目前互联网“口碑营销”的受众还太小了。


 


以我的博客举例吧。我的博客加起来,每天的流量也不超过5000ip,所以营销效果可见一斑。也许有人说了,“口碑营销”不看广告到达率,看影响力。比如类似keso这样的牛人,口碑营销有1万个受众的话,那效果也非常好。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第一,中文互联网上类似keso,徐静蕾这种级别的人,屈指可数,这意味着潜在的广告载体是非常有限的;第二,广告如果打“影响力”,还在于其媒体平台的选择,在新浪打广告,就是有新浪的媒体品牌含量在里面,所以广告价格还可以;但一般的bsp并没有这种品牌优势,所以广告的价格起不来。


 


 


什么时候解决了“口碑营销”的效率问题,什么时候“口碑营销”才能真正成为类似分众“电梯”那样的新营销平台,并为尝试“口碑营销”的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据我所知,周鸿祎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我很认可他们的尝试,但我对他们目前的一些探索,持保留意见,还需看效果。而蚂蚁网所做的“电子商务2.0,必然的,有一部分业务也和“口碑营销”相关。我们目前就主要在试图解决“口碑营销”的效率问题,而不是途径问题。我们有一些创新的想法,但是否靠谱,还有待实践。


 

星期六, 07月 14th, 2007 互联网 15条评论

十说电子商务2.0:(1)为什么红孩子赚钱,当当和卓越亏损

前言:我对电子商务2.0,或者说“社会化商务”,思考并通过蚂蚁网实践了一段时间;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希望通过这个博客系列,用国内外十几个网站的案例,对电子商务2.0进行一点梳理和探讨。这只是个人浅见,并非定论,欢迎争鸣。


 


 


1):为什么红孩子赚钱,当当和卓越却亏损


一提起红孩子和当当、卓越的盈利能力比较,可能大家直觉会认为:卖书的利润薄,肯定不如卖母婴用品的利润高。但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


红孩子的主要数据:06年销售额2亿人民币,净利润500万左右;用户60


当当的主要数据:06年销售额3.6亿,净亏损1800万;用户3756


卓越的主要数据:06年销售额1.8亿,净亏损9000万,用户1800


(上述数据来源:12


 


第二组数据:


书业的毛利率大致是多少呢?根据浙江省店徐冲在《做书店》一书的介绍,“目前出版社与省级新华书店集团以零售为主的所谓一般图书的发货折扣,平均大约在六二折到六五折左右”(《做书店》,p142)——由于省级新华书店集团的零售规模,和当当卓越基本相当;所以这个数据可以作为当当和卓越的参考,即他们的毛利大致也在码洋的35%左右


 


红孩子的毛利率大致是多少?根据上述报道,原来是平均20%左右,但由于红孩子的低价策略,这个毛利率下降到10%左右——这个报道和红孩子加盟连锁的介绍数据吻合,所以可以基本认为,红孩子所从事的商品销售,毛利率也就在20%左右,甚至更低


 


这组数据可以说明,当当和卓越亏损,红孩子盈利,并非卖书利薄,卖母婴用品利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当当卓越与红孩子冰火两重天呢?我认为是两个原因,第一确实是选品的问题;第二却是更深层的原因——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


 


第一个原因:选品问题。卖书确实不如卖母婴用品,不在于商品毛利率,而在于“每单销售额”和“商品动销率和库存周转率”


 


先说“每单销售额”。这个数据我从外部无法获得准确值,只能通过销售额和用户数的比较,红孩子06年每个用户贡献300多元;当当和卓越06年每个用户贡献10元——这两个数据都是估算,但两者的差别可见一斑。由于三家公司都是自己做物流而面向最终消费者,所以“每单销售额”对于盈利能力至关重要,几乎是致命因素。


 


再说“商品动销率和库存周转率”。这个数据依旧没有准确值,但从徐冲的数据来看,如果以一年销售额超过500元计算为动销品种,那么只有20%-40%的图书能达到这个标准;这意味着当当和卓越的几十万品种的备货中,一半以上单品一年的销售额不足500元;反之,红孩子有相关数据,它的库存周转率是25天。


 


综述,“图书”这类商品,零售确实不太适合非店面直销,一是配送成本高,一是库存效率不高;而母婴用品的相对优势恰好在这里体现,每单销售额较高,库存周转率较高——所以,卓越和当当逊色于红孩子,选品的效率确实是第一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用红孩子的目录模式做图书销售,红孩子做不起来;如果当当和卓越不做网上书店,而做母婴用品,当当和卓越会比现在好——这就是选品问题。


 


 


第二个原因: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其实还很小。这点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其实我认为现在把红孩子和卓越当当进行对比,其实对卓越当当不公平。因为他们做的不是同一个市场,不应把马和鱼放在一起比较。


 


红孩子根本不能算网络购物,他们做的是目录销售,其销售业务的主体部分完全可以并且事实上也是和互联网无关;但卓越和当当不同,这两家是100%互联网企业,做的是网上购物。


 


目录销售其实是非常传统的经济模式。在国外搞了几十年了,但在国内,红孩子之前,一直没有成太大的气候。本文先不去细说红孩子为什么做目录销售做起来了,这篇文章是希望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当当和卓越之艰难,并非他们做的太差,而是他们是在一个全新的市场——网络购物


 


那么,在中国,网络购物到底是个多么“新”的市场呢?根据统计,06年大约有0.8%的最终消费是通过网络购物完成,也就是说,按照06年大陆6万亿最终消费来算,整个网上购物的盘子只有不到500亿人民币。那么目录销售呢?这个我没找到具体数据,但是从美国可以参考:美国的目录销售至今仍占最终消费10%左右,而同期美国的电子商务却只占2.8%——即,美国的目录销售的市场规模是电子商务的4倍左右——用美国同比数据,我是想说明,中国目录销售的市场规模,目前应远远大于网络购物;很可能也是4倍,甚至更多。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人民”比“网民”多多了去了,互联网对老百姓来说,还是小众应用。


 


尤其在中国,网络购物其实非常小众。当当卓越,淘宝易趣,其实在他们竞争的过程中,为中国网络购物的启蒙乃至初步发展,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和投入。对此,我认为后来做电子商务的网站,都应该对以这四家网站为代表的先行者致敬——是他们帮助中国开始了网络购物萌芽。


 


所以我认为,红孩子和当当卓越差异的深层因素正在于此:红孩子在一个成熟的市场进行改良;当当卓越在一个全新的市场探索,同时还要负责教育培养用户——红孩子和当当卓越真的不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是一个市场,不应相提并论,那是对当当卓越不公平的。


 


 


本篇小结:电子商务2.0,比如蚂蚁网,交易的主体一定是依托于互联网,即和当当卓越一样,做的是目前只有0.8%的新兴网络购物市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互联网这种全新的媒介上诞生的网络购物,目前虽然稚嫩,但一定的一定是未来的方向;至于传统媒介上的销售,比如电视销售、目录销售等等,即使个别公司上市,也不代表历史之潮流。电子商务2.0一定是即将爆发的快速增长市场。


 


在当前国内业界以PPG、橡树、红孩子等等公司为荣的时候,我们做电子商务2.0的人,不要临渊羡鱼,我们要坚信自己选择的市场方向,坚信自己选择的未来。


 

星期三, 07月 11th, 2007 互联网 33条评论

不迁怒:你的失败与我的博客何干?

最近,我的无妄之灾颇多。比如刚搜索发现一篇文章,追本溯源,原文发自csdn社区掉几十万年薪,选择创业, 半年倒闭》,作者自嘲署名“笨笨和蛋蛋”。这篇文章的内容一如标题,作者叙述了自己半年来的创业失败。创业艰辛,失败的概率很高。作为正在做蚂蚁网的创业者,我对作者的失败还是非常理解和同情。


 


但没想到,文章还狠狠地骂了我:“有人喜欢看蚂蚁网麦田BLOG,但是,我要说的是,把钱投给他,VC是瞎子!CEO一天到晚写BLOG有什么用? 用户在哪里?以前南京有个老冒,也是个web2.0ceo(已经关闭),也是整天写,有什么用?”


 


这就有点过分了。你的失败与我的博客何干?尤其我都不认识你,将自己的失败痛苦发泄到陌生人身上,怎么也说不过去吧?不迁怒,应是一种美德。


 


 


由这篇文章,关于我写博客一事,想多说几句。我一边创业,一边写博客,有几位好心的朋友也劝说过我。但最让我警醒的还是一位陌生的老朋友“梦游客”之告诫:“不想打击麦老师,但写文章和练摊儿真的不是一回事,麦老师的心思分配:做人—45%,立言—45%,业务—10%,蚂蚁网=麦田,麦田=蚂蚁网,这很糟糕,一个建议是麦老师封博半年,专心做网。当然,这不可能”——忠言逆耳,但确实发人深思。


 


但“梦游客”的好心,也确实有不了解情况之误。


 


 


我写博客,最主要的原因是蚂蚁网所探索的“电子商务2.0是一个非常新的模式,需要有一个对外的“声音”,而我的博客之主要作用,即是传达此声音的“话筒”。说的再直白点,什么时候我有实力建立起蚂蚁网的市场部门,我就会大大减少写博,甚至停博。


 


也许有朋友要说,你把网站做好,自然会有用户帮你“口碑传播”,所谓“行胜于言”。这样的想法其实非常理想化。先不说“口碑传播”是否真的那么有效,仅看当下现实,话语权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不仅要踏实做事,还需广为传播,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蚂蚁网没有专门市场人员进行宣传推广之前,我如果停博,无异自断一臂。


 


 


我写博客,第二个原因也很诚恳。我认为做中文互联网的,大家真的需要多多交流;而这种交流,不是“花花轿子人抬人”,而应说点实在的“干货”,对事不对人。因此,我在上述第一目的之余,也确实把自己一些真实的思考,坦承于博客,希望得到交流,共同提高。当然,我正在做的事情,我一般是不会说的——比如,我过去一直没在博客中提到“玛莎·斯图亚特”吧?


 


既能为蚂蚁网发出声音,又能和业界朋友诚恳交流,利己利人,所以,我暂时不会停博。


 


 


有些朋友,比如上面那位创业失败的哥们,把我的博客和老冒的博客相提并论。我认为老冒的公司关门,是否和他写博客有必然之因果关系,恐难定论;但更重要的是,我的博客和老冒的博客压根不同啊。大家可以去看看,老冒的博客涉猎范围很广,天文地理,数码发烧,个人生活,人脉交往等等等等,是一个很全面的生活博客。而我的博客,虽然自名《麦田的读书生活》,但170多篇文章,几乎没有一篇不是讨论互联网运营实务。虽然我这个人很单调乏味,但是如果我要写点风花雪月的文章,那还真是小菜,估计很多搞互联网的朋友写不过我——但我的博客为什么不谈风月,只谈网络呢?这就是我上述博客之两个定位——我无意写我的生活博客,那是浪费时间;我只希望大家能通过博客了解蚂蚁网以及交流网络实务。


 


所以,我的博客其实是很务实,并且甚至可以说勤奋。这么勤奋的ceo,那vc不投,还去投谁呢?哈哈,Just a joke


 


 


优比客网友写过一篇文章《青年麦田的烦恼》,也提到我写博客的问题。他的观点,有些我不同意,因为他是在外部,并不了解蚂蚁网运营的具体状况。但是他有一点对我的批评,我非常之认可:“麦田对待草根舆论的态度,还不够宽容。也许是蚂蚁网面对的负面评价和质疑过多,麦田已经习惯了对批评言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我争强好胜并且攻击性很强,这是我的性格缺点;但话说回来,这样的性格可能也是做企业所需要的。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确实也应该加强修养,向马云学习,“胸怀都是委屈撑大的”。作为一个小小的改正举动,其实从前几天开始,所有在我的博客上的负面评论,无论善意或恶意,真实或捏造,我一律没有删除了。


 


 


写自己的博,让别人去骂吧——但是,只有一个请求:如果你自己创业失败,其实真的和我无关。:)


 

星期二, 07月 10th, 2007 互联网 17条评论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蚂蚁网过去的8个月


 


回顾蚂蚁网www.mayi.com)过去的8个月,首先要诚实地承认:“我们犯过错”。这里的错误,有旧版首页搜索框设计这样的小错;还有模式设计的大错。但在承认过去错误的同时,我又特别自豪于我们整个团队的快速调整能力。现在大家都在说“执行力”,什么是“执行力”,阴阳怕懵懂,没看清楚做了再说是执行力,做到一半发现错了立刻改正是执行力,改正后迅速调整到位是执行力——总之,执行力就是做了再说,错了就改,不要想太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蚂蚁网过去8个月,我留心收集了业界朋友对蚂蚁网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团队成员,我感觉外部评论对于蚂蚁网,特别像放电影:外人看电影只动了一格,但实际上胶片已经转了24格——为了探索电子商务2.08个月来,实际上我们已经变换了n种姿势,不断尝试,但多数朋友并没有看到这些。大家习惯用一个固有的模式,来判断蚂蚁网,比如,“蚂蚁在做贴吧”,“蚂蚁在做天涯”,然后否定,“蚂蚁做不成贴吧”,“蚂蚁做不成天涯”——是啊,你的否定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你对蚂蚁网的假设完全是你自己的假设。


 


比如,几乎没有一个朋友把“玛莎·斯图亚特”和蚂蚁网联系起来。但是,我们过去的方案(也就是错误的方案)实际上是要做“玛莎·斯图亚特”的网络版。而这,还是我们第2套方案。


 


 


“我的生活”方案:蚂蚁网最早想做的是“我的生活”方案。在去年5月,我们考虑既然用户发表一个帖子是丰富他的网络形象,那么,他上传自己的一件物品,比如书,数码等等,不更是丰富自己吗?于是我们设想蚂蚁网要做“我的生活”,即用户通过上传他的商品,然后形成交流社区。这个方案,让我们兴奋了几天,后来我发现存在一个重大问题,使得这个方案难以成功。我把这个方案否定了,只保留了“我的生活”这个提法——因为第2个方案也需要它。


 


“玛莎·斯图亚特”方案:蚂蚁网拿到天使投资后,开始准备做的是玛莎斯图亚特方案。这是一个web1.0产品,如果成功的话,将非常类似about.com(实际上,我们直到项目要上线,才发现国外有about.com这个网站)。我们对这个方案非常有信心,0610月快速上线;但是上线之后,立刻发现又有问题了。这个时候其实我相当犹豫和痛苦,甚至想关站重新调整。但关键时刻,keso鼓励了我,建议我上线之后再调整。


 


“博客社区”方案:仅仅是上一个方案上线一周后,我们就开始实施“博客社区”方案。这个方案是一个B计划,临时方案。我们并没有投入精力去运营,反而,我们在利用一点“喘息期”,试图找到真正的途径。也就是在这个方案的时候,业界非常多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而我其实是虚心接受,但充耳不闻。为什么?不是我不谦虚,而是我认为现在房子都压根是歪的,你再告诉我墙面刷点绿或红,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全身心都在寻找我们真正的方案。


 


现在的方案:在春节前后,我们终于澄清了现在的方案。620号,蚂蚁网改版。凌晨,我自己在蚂蚁网多玩了一个多小时,然后由衷想说3个字:“靠谱了”——我们终于找到最适合蚂蚁网的途径。


 


回顾蚂蚁网过去8个月,我们运气还不错。现在的蚂蚁网像一辆正在总装车间的汽车,车架上了一些,外壳上了一些,但车架和外壳都没做完善;更重要的是,发动机还没装呢。一旦蚂蚁网装上“发动机”,ok,这辆车就会跑起来。


 


而什么是“蚂蚁网”的发动机?我可以透露一下,就是为了解决用户UGC的动力问题。对此,我们有创新的解决方案。


 


 


风物长宜放眼量,蚂蚁网,须缓缓看涨。


 

星期四, 07月 5th, 2007 互联网 24条评论

推荐:社区网站快速自检问卷

社区网站快速自检问卷》是一个工作模板,类似SWOT。它可以帮助创业网站,尤其是做社区类型网站的朋友,梳理业务思路,发现业务重心。强烈推荐!制作这个问卷的既白 ,(博客:http://jibai.blog.techweb.com.cn/)是国内某传统行业的管理者,在传统行业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行业电子商务有深入独到的理解。对于电子商务,我和他多次沟通,受益匪浅。


 


同时推荐一下:思践和既白目前在搞一个免费的“互联网创业咨询”。他们希望“希望能够以我们多年试错的教训和总结的有限的经验来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少走一些弯路,找到网站的核心突破点”。目前处于创业阶段的朋友,可以去那里免费提交咨询。


 


 

星期二, 07月 3rd, 2007 互联网 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