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麦田的读书生活

maitian.blog.techweb.com.cn

归档 - 09月, 2007

豆瓣把很多创业者带到沟里去了

昨天看到飞扬新锐的近作《媒体、工具和社区》,我第一时间想到标题的这句话。


 


在飞扬新锐的文章中,他比较了抓虾、译言和豆瓣,认为“译言是媒体,抓虾是工具,豆瓣是社区”,并通过抓虾、译言的社区和豆瓣之比较,得出一个结论:“如果项目初始定位为工具或媒体,未来向社区转型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所以定位为工具还是社区,异常关键。除此产品的表现决定了用户的认知,你说你是社区,但还得做社区的事


 


飞扬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抓虾和译言的社区不如豆瓣之火,本质上不是他们三者的服务有何不同,而是三者的目标用户不同。抓虾的服务对象是RSS高频率使用人群,这样的人群在中国主要是IT从业人员和媒体人士,扒拉扒拉齐了可能也就十万人;译言的服务对象更是高端,几乎可以说主要是IT希望获得国外资讯的高端人员,在中国扒拉扒拉齐了可能也就万人左右;而豆瓣的目标用户是读书人士,理论上可以覆盖中文互联网30%高端互联网用户,千万计。面对十万用户群的抓虾和面对千万用户群的豆瓣,两者的社区之“火”的“强度”,其实差不多;但用户群差异太大,所以整体效果上就显得抓虾和豆瓣社区不同


 


所以三个网站的差异,仅仅是目标用户差异。而飞扬新锐的结论尤其有问题,事实上,以“工具”方式入手来做社区,不光可行,而且是做社区的捷径。远的来说有百度贴吧,近的来说有360安全卫士的“软件百科”,这些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的工具应用,快速形成社区。其实豆瓣的社区亦如此。不详说了。


 


 


通过这个事情,倒是让我想起另一个现象:豆瓣是国内近几年做的很好的一个站,非常值得学习。但到底应该学什么?有的创业者比较简单地考虑横向复制,比如复制到男性数码、女性时尚等等。这很可能是错的。任何一个成功的网站都是面对自己的用户群体,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的第一步绝非复制某个成功网站,而是了解你的用户。而如何了解你的用户?很简单,你要和用户“混”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有些创业者没有这样“感同身受”的经历和积累,只是热衷于web2.0的概念性理解就仓促创业,热衷于概念性理解就夸夸其谈,实在可惜。


 


以我个人的看法,豆瓣最值得学习的是其产品设计;并且纯粹个人看法,豆瓣的产品设计值得学习的不是多“好”,而是“个性”风格。豆瓣的产品风格是非常有趣的。而豆瓣风格,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流畅”——它一直在试图减少键盘操作,减少鼠标点击,让用户快速上手,流畅访问。我用下面一个典型设计举例:


 



 


在上图中,我需要把《今生今世》这本书添加到某一个豆列,而我原有两个豆列。如果是别的网站,在这里的设计是每个豆列前面一个选框,后面一个确定按钮;但豆瓣的设计中,这两点都没有,用户在此页面点击豆列的链接即添加成功。


 


豆瓣这样的设计,其实有一个害处:在这里用户使用点击豆列链接,其并不认为是“添加”,而以为是打开豆列页面之后再进行操作;但当页面打开后,实际操作已经完成——并且在这个页面的后续编辑,豆瓣让用户在一个“更新”按钮上同时做了2件事:(1)标签对书的评语;(2)修改豆列。


 


如果一个不熟练用户在这里可能晕了;但一个熟练用户在这里会非常爽,因为——流畅。这个设计非常有意思,这就是豆瓣的风格。而如果我来做这块,我会全盘照搬豆瓣的设计吗?不会。在这里我需要做的是了解豆瓣的风格,(以及其他优秀网站的风格),然后根据我的目标用户,设计更合适的方案。


 


 


拉拉杂杂地说这些,其实是想和创业者共勉:做网站要了解各种概念,学习各个优秀网站,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了解用户,而且对用户的了解,一定要“感同身受”——这样才不会只看表面,被一些成功网站的“光晕效应”所迷惑,简单复制,被带到沟里。


 

星期日, 09月 30th, 2007 互联网 24条评论

“好友”设计应该单向,还是双向

白鸦很早就写过一篇文章,《常见功能之“好友”设计》,探讨交互网站中几乎必配的 “好友”功能。文章中,白鸦的观点是:“张三认为李四是他的好友,那么李四就是他的好友。。。。。。所以,张三如果加李四为好友无须李四同意”;因此白鸦说:“我基本不赞同99%的“需要对方验证才能添加对方为好友”的做法”。


 


下面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为讨论方便计,我把白鸦设计的“好友”模式简述为“单向”;而需要被加好友确认的模式,可以算是“双向”的。“单向”好友的案例有百度空间;“双向”好友的案例有新浪博客。


 


 


在讨论“好友”模式的单、双向问题之前,我特别赞同白鸦文章中,一位网友的观点:BSweb)模式下的“好友”功能其实不重要。对于非专业的交友网站,或者网站主要业务不是建立在“好友”关系之上——对这样的绝大多数网站来说,“好友”设计的重要性,远不如输入编辑器。编辑器是几乎人人要用,而好友功能,站方设计n多,其实用户都不会用的,用户会直接用qqmsn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好友。这里我也多说一句,一些产品人员喜欢对设计“好友”下过多精力,考虑良多,做的花哨;但真的还不如花时间琢磨如何让编辑器更完善。比如就以搜狐博客来说,他的好友功能纸条功能,我从来不用;但每次我用word把文档复制进搜狐博客后,它的编辑器的换行都多了一行,使得段落间距凭空增大,页面非常不好看。


 


不过,虽然web模式下的好友不重要,但对于一些网站,比如蚂蚁网,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虽然不是交友网站,但好友设计也非常重要。所以在考虑蚂蚁网的时候,我把好友的问题梳理了一下。


 


先说单向好友模式到底有什么好?两个字:“轻盈”。这两个字解释起来就是一篇长文,所以我只谈一下其内在逻辑:单向好友的模式是符合web模式下,用户交友特点的——除了我上面说的两类特殊网站,其他网站的用户压根不在乎web模式下交友;所以干脆站方就做一个“轻”的应用:大家随便加好友,你爱加谁是谁。打个比喻,这其实和贴吧类似:反正大家就是上去扯淡,干脆也不注册了,大家随便扯。


 


再说单向交友模式有两个问题:


 


第一,对某些高端用户来说,会可能产生不太爽的感受。比如,“张三如果加李四为好友无须李四同意”,那么,李四如果看到自己出现在张三的好友列表,会隐约不爽——我认识你嘛?凭什么我就成了你的好友?但这个问题其实是小问题,更甚至,这个问题其实对某些网站站方来说是好事。因为站方潜在的鼓励大多数的草根用户“拉大旗做虎皮”——记得那个典故吗,“我的朋友胡适之”。:)也就是说,像新浪“名人博客”,其实恰恰需要使用“单向好友”,而不是现在的“双向好友”——草根用户如果有“我的好友徐静蕾”,虚荣心大大满足;而徐静蕾看到了虽然腻味,但是她看草根博客的概率极低;且激励徐静蕾继续写博的动机肯定能让她忍受这点小腻味。


 


第二,单向好友功能,其本质是一种“订阅”关系,所以如果以“好友”之名,有点名不符实。这算是一个真实的麻烦。有的网站,比如豆瓣换成了“友邻”。我认为这样稍微换个说法,要比直接用“好友”好点。


 


所以到这里,我还是基本同意白鸦的观点;但我有个补充,“对于非专业的交友网站,或者网站主要业务不是建立在“好友”关系之上”;那么,确实可以99%的好友关系是“单向”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好友”压根不重要;那就不妨“轻盈”地处理它。


 


 


那么,为什么需要“双向好友”模式呢?我刚才说了,“单向好友”模式其本质是“订阅”,而不是真正的“好友”——只有“双向好友”模式才能真正开始“好友”之间的互动,否则两个人的关系只能是“订阅”关系。


 


我以蚂蚁网的设计来说。比如,我们做的一个功能,“向好友推荐”。蚂蚁网如果是“单向交友”模式,“张三如果加李四为好友无须李四同意”,那么,李四的“向好友推荐”应该向谁呢?是向自己并不认识的“张三”,还是向自己加的同样未经对方同意的好友?前者,对于李四来说,没有动机;后者,对于李四来说,他是在发垃圾信息——以此例说明,如果你有一项业务是要建立在好友关系之上的互动,那么你可能只有用“双向交友”模式。而作为对比,豆瓣采取“单向”模式的“友邻”,就没有这种好友之间的主动互动。


 


 


单向模式“轻盈”,但只是订阅,不能建立好友之间真正互动;双向模式能建立好友互动,但笨拙。那么,我一个站上,能否把这两种模式同时都使用,让用户自由选择呢?——我认为,这样做产品的思路,是有问题的:表面上,你提供了一个全面解决方案,但更大的问题出来了:你站方准备引导用户使用哪种服务?本来100个人,要么用单向,要么用双向,都能玩起来;但现在你潜在诱导让50人用单向,50人用双向,两种模式都玩不起来。


 


那么能否优化一下呢?比如,当“张三”加李四好友后,张三就完成了对李四的订阅(单向);同时李四收到需要确认消息“你同意张三加你为好友吗?”。李四如果“同意”,则张三和李四建立双向好友;李四如果不同意,也不撤销张三对李四的订阅——这个方案比上一个方案优化了一点,因为它弱化了两条线的引导,还是只强调了单向好友这一条线;但又有了双向补充。不过,我认为这样的优化方案依旧不可取,因为这个方案还是会需要用户在内心建立两个模型:1,真正的好友(双向);2订阅关系的好友(单向)。我认为,这样会为用户增加困扰,得不偿失。


 


 


总结一下:


1web模式下的好友关系,不是想象中那么重要,多数情况下,单向好友足够


2,使用“双向模式”的条件是网站的关键业务,需要建立在好友关系之上


3,要么单向,要么双向,不要试图同时单、双,那是小聪明,会增加用户困扰


 

星期日, 09月 23rd, 2007 互联网 21条评论

做多web2.0

我经常读的blogger何田最近写了一个系列文章天使投资初体验》5篇切身体验,叙述了他对天使投资的实践和思考,非常耐读。凑巧,最近从keso的网摘上看到詹膑谭晨辉关于创业和天使投资的一些讨论。作为一个创业者,并且有幸获得红鼎创投的天使投资,我的角度正好和何田处于两端,但有趣的是,我们俩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的天使投资应该成为产业。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承认现实吧:毋庸置疑,现在国内互联网web2.0应用为代表的创业,正进入了低谷。但这是因为web2.0的错吗?还是让数据说话:前几天,我因为蚂蚁网的产品问题,跑去请教谢文老师;闲谈时,谢文说这两年,VCweb2.0相关投资肯定超过2亿美元,估计奔5亿美元。我当时很吃惊,心想哪里有这么多——后来谢文说了几个项目,加起来还真是差不多。


 


这些数据摆在这里,那些动辄获得千万美元的项目,目前几乎没有一个真正进入与其投资额匹配的良性商业循环。而这才是目前我们进入“低谷”的真相。比如,有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大”网站,做的哪是web2.0啊,变了无数次,终于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几千万美元的“变形金刚”!


 


VC把钱投到这些地方,手里就少了筹码。我们大家都炒过股票,当你手里没有筹码的时候,你要做什么——100%做空啊。(所以今年没炒股的我,多次说股市要跌下3000点。哈哈)。Web2.0就是如此,现在的潮流就是:做空web2.0.


 


而另外一个原因,由于国外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外资进入国内投资界,这使得VC掌控的资本数额也大了。投资100万美元和投资1000万美元,对于互联网项目,VC的人力成本其实都差不多;如果预期回报率也差不多——那VC自然要看大生意。


 


 


这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国内web2.0逐渐步入低谷。但如同股票有自身内在价值,web2.0同样如此。而这个时候,真正能发现web2.0价值的可能就是——天使投资。何田在系列文章《天使投资体验》,探讨很多的就是如何去发现、判断一个创业项目的价值。


 


比较有意思的是,何田一方面发现“天使投资”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认为国内天使投资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或者说“阶层”,天使投资都是零敲碎打的个人行为。对于这点,我尤其认同,大家可以看看,每次评选天使投资或相关会议,出现的总是那几个人,而他们每个人投的项目,其实也就那么12个,并没有持续投资。总之,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群体”,天使投资并没有形成“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风险全部被个人承担;这样的后果,是天使投资不能成为市场中的“多头”力量——而天使投资其实应该是永远的“多头”。


 


所以我认为,目前国内特别需要有一个天使投资人的平台。这个平台,不是简单的一个融资中介平台,而是类似“行会”那样的媒体性服务组织,先不面对创业者,先把天使投资人自身组织起来,让天使们感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而能形成某种程度的集体力量,再面对创业者,投资创业团队。


 


 


web2.0,目前尤其需要业界有“做多”的心态。我这个呼吁绝非为自己的蚂蚁网——其实如果只是蚂蚁网,我还真的不在乎业界对web2.0是做多还是做空,我做好我自己足够——我这个呼吁,是因为作为一个互联网痴迷者,我认为在“做空”心态弥漫之下,我们可能会大大低估web2.0的价值,而使中文互联网应用错过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星期三, 09月 19th, 2007 互联网 7条评论

精神领袖 Vs 架构力量

前段时间,方军和魏武挥不约而同地讨论一个问题:社区的人和物。相关文章有:


 


方军:


《网络,以什么为中心》


《网站界面:人、物,还是讨论?》


《豆瓣的“人、物与讨论”》


《网络大图景:人、物与讨论


《关于以人为中心的网络的碎片式思考》


 


魏武挥:


《关系,还是内容》


 


大家看看这些文章会了解,方军和魏武挥的思考很深入。而他们关注的这些问题,也是我关注的。所以这篇博客,我会从自己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一些讨论。以下为正文:


 


 


精神领袖 Vs 架构力量


《破解myspace成功之谜》中,我认为存在“外延型”和“内聚型”两种社区,而““外延型发展”社区类似华山“剑派”,“内聚型发展”社区类似华山的“气派”。。。真正能够发展的还是“内聚型社区”,因为存在“雪崩效应”――“滚雪球”一年、二年、三年,然后到了某个突变点(Tipping Point),一下就大面积流行了”。


 


现在我认为,当时我的观点高估了“内聚型”社区,略为片面。出现这样“偏见”在于我比较熟悉“内聚型”社区,所以潜意识里面把这样的“社区”当作“正宗”。但其实,两种社区没有孰优孰劣,都能发展起来,只是发展路径不一致,并且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障碍需要突破——尤其有意思的是,两种社区的关键点都在“创始期”。


 


 


先说内聚型。说到这类社区网站的“创始期”,现在很多人都了解,关键是“种子用户”。但我认为,这种观点也可能是有问题的。内聚型社区的“种子用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做站的人,站方,或者准确的说:站长。以天涯为例,天涯初创期有两个关键点,一个点是人文,比如和海南《天涯》杂志的合作;老冷等人开始主持关天茶社。而很多人忽视了另外一个关键点——体育,新浪体沙的一群用户离开新浪后,在天涯开始玩,尤其是喜欢玩足球的一拨人。那么对天涯来说,老冷也罢,新浪体沙的牛人也罢,其实都是“种子用户”;但我现在认为,天涯的初始期的真正关键并不是这些“种子用户”,而是邢明——邢明恰恰喜欢人文和足球。


 


我把这样站方的人称为一个网站的“精神领袖”。我认为对于内聚型社区,比“种子用户”更关键的是一定要有站方的人是“精神领袖”。他们是——天涯的邢明、西祠的响马、mop的田哲。。。还有一大批中小型社区的站长就不一一点名了。


 


研究“内聚型社区”网站,就要研究这些“精神领袖”的性格特点——把他们当作网站的“结构”一样分析。有意思的是,上述网站“精神领袖”的特点除了热爱和属性自己的网站“业务”外;更表现为“低调”,性格不张扬——这恰恰和我们常识中现实世界的“精神领袖”的“高调”相反。非常有意思。


 


我仔细思考过这其中的原因,并有一个结论:现实世界中的“精神领袖”,和群众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因此它和互联网交流对比,表现为强度要强,而广度要弱——一次真实的“面对面”交流,强度强过“帖子”;但一个精神领袖一次只能见少部分人,而不像一个帖子出来,千万人同时看见。所以相比现实的“精神领袖”,网上的“精神领袖”更重要的是“团结多数人”(增加广度),而不是表达的“强度”(反正不强)。如此,根据自然选择,在网上能称为“精神领袖”的,一定是亲和力强于自身观点或魅力。


 


老罗是一个很有个性和魅力的人,但他如果以此做牛博网,显然就有问题;所以牛博网没多久,就因为中医问题混战一场。我相信,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那你麦田呢?你也是自身观点很强的人,你怎么做蚂蚁网的“精神领袖”?!:)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蚂蚁网选择的并不是“内聚型社区”,而是我下面要谈到的另一条路:外延型社区,架构的力量。


 


 


豆瓣网真正的成功,我个人认为是它做出了一个清晰的证明:社区类网站的发展,可以用“架构”替代“精神领袖”。(关于豆瓣网的架构,可以参考我去年的一个分析豆瓣的力量)。事实上,鉴于类似邢明、响马这样的天生“精神领袖”一将难求,做社区类网站更靠谱的做法可能还是走“架构”这条路,做外延型社区。而这类外延型社区的关键点,也就转化为如何在初创期,搭建出一个好的“架构”。


 


同样以豆瓣为例。现在有n多模仿豆瓣,于不同行业的网站,但为什么都没做起来呢?有一种理解是“图书”是特殊商品,所以别的商品不能用豆瓣的思路。这种理解只对了一半——不只是“图书”,其实每个商品都有自身属性,而每个网络应用也有自身特点;用豆瓣的“架构”去做一个站,即使同样是图书站,无疑也是削足适履,南辕北辙。因此,什么是一个好的“架构”,绝对没有标准答案,完全是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和摸索。


 


但是,对于建设这种“架构优先”的“外延型网站”,有几个可能是误区的地方,可以探讨:


 


一、低估架构的重要性。国人比较急躁,互联网业界尤其如此。很多做站的人就是跟风,谁热跟谁,“架构”两个字可能压根不在他们的脑海里。比如,前段时间因网盛上市,就沸沸扬扬的“垂直门户”,似乎不“垂直门户”就不是做互联网,这种观点,我认为就是误区。


 


二、高估人的重要性。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意思是我要做“让用户尽快远离”的社区。很多人嘲笑我。但我现在还是坚持这个观点。对于外延型社区,“人”并非你想像的那么重要。打个比喻吧,大家谈“六度分隔”往往在意人和人那么容易链接,但你想过没有,那是“弱”链接!什么是“弱”链接,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并非那么“重”,而是应该“轻盈”


 


三、低估时间的重要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钱”换时间;但多数情况下,“时间”是必须强制支付的成本,根本不可替换,绕不过去。


 


四、高估事件营销的重要性。事件营销对于外延型网站来说,其实可以算“奇技淫巧”,每次使用,有瞬间的收益,但是长期效果不大——但,这种方法对“内聚型”社区有关键作用


 


等等等等。。。。。。


 


 


简单总结,一个好的社区网站,要么有“精神领袖”,要么依靠“架构力量”;两个模式,两种途径。


星期五, 09月 14th, 2007 互联网 17条评论

UGC用户的“第一推动力”

很久没写博客,连“梦游客”老师都看不惯了。:)因此先向大家汇报一下停博良久原因:并非工作不顺,或者有什么压力,而是我自己在“充电”——最近潜心研究了一些网站,对web2.0或者网站的认识,有了一点进步;但是这些研究和理解,我自己还没能完全消化,思考还比较紊乱;如果贸然写博,可能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索性停了一段时间。


 


到今天,也不能说想透了什么,仅谈一点。我认为在这点上,我基本想明白了,那就是:UGC用户的动力何来?


 


关于这个问题,思践曾有过系列非常精辟的文章进行思考。我现在忘记是在哪一篇,他提到过“动力机制”这个话题。当时我就想,国内做互联网的,以后应该开一门课程或出一个教材,取名类似《传播动力学》——“UGC动力学”。因为ugc动力问题,变化之复杂,模式之多样,完全值得钻研。


 


就我自己来说,每次思考UGC动力问题,总是在脑海中想像如水流之涌动,有的人在堵,有些人在旁边挖支流——更荒谬的还是有的人跑到离水源十万八千里的地方,挖一条渠道,然后奢想总有一天水会流到他家。但真正聪明的人要顺流而下,顺水推舟,因为形势比人强。所以做UGC类型网站一定要明白“水流”的趋势。


 


 


UGC的第一推动力。那么,UGC的真正“大势”是什么呢?我用一个段子来说明:据说如果某人在大马路上吐口唾沫,然后自己俯身观察;如果坚持久了,绝对会有一拨人围过来,同样俯身下来看热闹。这第一个吐口水然后俯身的就是“站方”;而后面跟着俯身的,各位——这就是UGC啊!:)


 


其实我用这个玩笑是想说明,UGC的第一个“大势”是:UGC一点都不难,或者按照黄志光的说法,“做的再烂的网站都会有用户来”。也就是说,一个UGC网站不怕做的烂,就怕做的不“清晰”——如果上面段子中那个吐口水的人,一会儿俯身,一会儿仰望天空,一会儿原地踏步;试问,后来热闹者何去何从?


 


我对于UGC的第二个认识是:一个网站有两种UGC动力模式,启动时期的UGC动力模式和成熟期的UGC动力模式。这点,因为对豆瓣观察比较多,实在不好意思,我再用豆瓣举例:对于现在的豆瓣,我们假设算一个相对“成熟”的网站,为用户提供阅读、音乐和电影相关UGC服务。在豆瓣的“小组”里,有非常多活跃用户,但我的观察,其实有相当程度的活跃用户,并不是十分care豆瓣的主要服务(阅读音乐电影),他们每天上豆瓣就是在各自兴趣小组里面交流。因此,对于这些不断发帖讨论的豆瓣小组网友来说,他们目前真实的UGC动力,其实就是在小组中与人交往——我们可以把这类用户的这类ugc动力算为其相对“成熟”的ugc动力。但我的问题是,他们难道第一天上豆瓣,就直奔那个后来让他们痴迷的小组吗?


 


显然不是。所以讨论ugc的动力,远不如讨论ugc网站启动时期的“第一推动力”重要——即,是什么让那拨后来沉迷于豆瓣小组的用户,在最初开始驻留豆瓣的呢?


 


 


从“动机”到“动力”。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就在豆瓣首页的一句引导语和一个搜索框——“此时此刻,谁在和你看同一本书。。。。。。”,然后加一个搜索框——这样的暗示,会立刻使用户出现一个动机:是啊,谁和我看同一本书呢?得,我搜搜看。于是,用户输入一本书名。。。。。。于是n天以后,用户在“冷笑话”小组成为一个活跃的用户了。:)


 


因此,整个UGC流程的关键在于一个快捷的入口,像豆瓣的引导语加搜索框那样,能让用户快速将“动机”转换为“动力”。或者这么说,站方与其追求UGC“第一推动力”,不如追求一个快捷的入口。因为“动机”,就如同上面说的,吐口唾沫都有人看——每个人永远存在着各种动机,总有一款适合你,你压根不要发愁。


 


或者,你也许要思考一下,什么是用户的“动机”。比如以蚂蚁网为例,有人说蚂蚁网在做让用户“秀”商品。呵呵,真的不是这样的。在电子商务2.0或者说社会化商务模式中,我们根本不认为“秀”是用户的“动机”。用户有别的动机。那些认为“秀”是用户动机的想法,打个比喻吧: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走出机场第一念头会是开始跳脱衣舞吗?


 


用户第一次访问网站,就和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样。


 


最后画蛇添足做个总结:UGC的动力不重要;UGC的“第一动力”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快捷的设计,让用户的“动机”能快捷转换成“第一动力”——最后,你需要具有能真正发现用户“动机”的眼光。


 


 


这篇博客,是我最近思考之一,主要是为“梦游客”所写。我不知道他是谁,但一年多来,他是我的忠实读者之一,犀利而幽默。我很庆幸有这样的读者。无以回报,只好认真写一篇博。:)


 


其实我现在越来越不太愿意写博,主要因为文字总是苍白的,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互联网的实践过程,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一次思考的进步,让我时有喜悦之心,但却越来越倦于言说。


星期三, 09月 5th, 2007 互联网 17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