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两则消息,一是刘韧的《谁的江湖谁的梦》,说校内网单日登录用户突破250万;一是微软入股facebook,使得facebook估值超过150亿美元。两则消息很让我感慨,姑且发点务虚的言论——其实长期订阅我的博客的朋友知道,我很少谈太务虚的话题。
去年一年,我有多篇文章批评mop和陈一舟。绝对不是有什么个人恩怨,都没见过陈一舟,呵呵。我主要还是从事情本身来看的。我一直认为,从商业角度看,mop就一个bbs而已,并且用户群是被高度锁定的“小众群体”(宅男和干物女为多),并不是多好的资产;但从05年开始,陈一舟把mop当作宝贝,当作“旗舰”来运营。陈一舟主要的失误,其实是在这里。定位错了——一艘小帆船,却成了一个舰队的“旗舰”,怎么玩?
从另一个角度,陈一舟有这样的定位,也说明他其实不太了解互联网社区。这没什么好回避的:当年校友录,陈一舟作为3个创始人之一,也主要是负责资本方面,而不是业务方面啊;凭什么就认为陈一舟对社区和互联网的认识就到位呢?完全不是这样。而且,我认为,陈一舟不了解互联网,也不是什么大的弱点: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陈一舟在资本方面很不错,那就是他的长处;(收购校内网即是一个证明);那发挥自己长处就能获得成功,获得尊敬。比如就我个人而言,陈一舟收购校内网的举动,就让我对他大大加分。
现在陈一舟旗下,mop什么的,我还是那个观点,没戏的;反而,校内网作为facebook的中文版概念,无论从资本市场,还是运营方面,都大有前途。Facebook都150亿美元了啊,陈一舟整个千橡系估值现在应该也就2、3亿美元吧,那么,校内网如果能做到差不多facebook的1%,则陈一舟前两年所有的失误都可以一笔勾销。一俊遮百丑啊。:)
我相信陈一舟也有如是判断;但我同时也相信,因为他在局内,我在局外,所以他对于校内网的重要,以及砍掉mop等等枝蔓的“坚决”,不会有我这么肯定。我基本上认为,千橡系什么矩阵不矩阵的,那都是找不到方向时的托词;而现在如果就一个校内网,足够,专心做到facebook的1%,2%,3%。。。。。。。足够。
但是,请相信我的判断:如果陈一舟自己来做校内网,还是没戏的。上面说了,陈一舟适合的角色是资本,而不是运营。这除了陈一舟这么多年的经历证明,还很重要在于他的性格特点。陈的性格是比较跳脱的,所以他用乔布斯的“stay foolish”来自勉。为什么用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因为他做不到呗。(这就和我一样,我最近用“奥卡姆剃刀”自勉,但确实很多时候,我依旧在重复犯错)。
但有一个人特别适合主持校内网。谢文!真是太合适了。第一,谢文了解校内网的历史:在校内网初创期,谢文就是内部顾问,可以说是一手支持王兴他们慢慢开始做起来的;第二,谢文了解SNS:我和谢文聊过几次,可以这么说,国内在sns的理解、眼光和格局方面,谢文独到,无出其右;第三,谢文自己最大的兴趣,恰好也在做成类似facebook这样的大型社区;所以如果要有机会让他操盘,我相信他可能会拿出类似创业者的激情来做职业经理人的事情。无他,兴趣耳。
不过谢文在战略和大局方面把控了,具体执行层面可能暂时没有团队,所以如果陈一舟再把王兴请回来,那就完美了。王兴搞那个饭否有什么意思啊,那是小case,qq和飞信可做,但饭否这样独立网站来做的话,昙花一现的玩意儿,就好像当年的43things一样,IT业界小圈子玩玩。真正的big deal还是校内网这样的项目啊。
置喙了几句,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文中涉及的相关人士谅解。这篇博客谈的比较虚,主要是看了两则消息的感触,主要的观点不是说校内不错,这大家都看得出来,呵呵。我主要想说给陈一舟比较有想象力的建议:谢文主持,王兴回家。哈哈。我姑且说之,你姑且听之,不必当真。
做大事者,必须有大胸襟。陈一舟如果能放下过去的mop,然后再轻装上阵,校内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很希望看看校内网的发展,陈一舟下一步会怎么做。
会很有趣的。
百度进军C
这就是我的观点:百度C
先说第一点,百度社区。我个人认为,百度是目前中文最大的社区——超过QQ的社区。百度的社区化,不只是贴吧,而是包括“知道”,“百科”等知识性应用社区;“掌门人”、“贴吧”等娱乐性应用社区;“空间”等生活性应用社区;而且,从我的观察看,百度在交友型社区方面,可能也会有动作。这样,上述百度产品组成的是一个社区“集群”;这个集群全方位地紧紧锁定了最有价值的互联网用户:80后。
说实话,当我作为一个社区观察者身份时,很多时候,我看着百度的社区集群,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型社区。而类似mop所谓“大型社区”,从头到尾我都只认为是一个论坛而已。小的很。这里,最可惜的是QQ,我始终认为,QQ在05年没有在Q-zone和QQ群两个应用下大决心,太可惜了。再过几年,QQ可能会为自己这几年的Web化过缓而支付真正的代价。
百度社区的力量,基本上可以有这么几点:
1, 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人把贴吧和空间当作“家”
2, 全面化:多种应用在社区“集群”中相互配合,呈现张力
3, 本地化:越来越多的地方性贴吧
第二点,百度C
第三点,百度C
对现在百度进军C
最后广告一下——其实不用广告了,大家都知道。:)蚂蚁网,如你所知,我们一直在社会化商务方面进行探索;这样的探索,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挑战性。现在百度进军C
loxtfire最近的博客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网友:“红色混混”。Loxtfire是这样介绍的:“经常看挨踢人的博客,都习惯了寥寥无几的评论,纵使是keso这种大腕儿,也往往就几十个评论。所以当我看到牛人(红色混混)博客的时候,我震撼了。。。每一篇都是好几百的评论数”——我也去红色混混的博客看了,http://hi.baidu.com/lockdream,确实如loxtfire所述,每篇博客好几百回复,回复数和点击数有时甚至接近1:1。太让人震撼了。
红色混混不是徐静蕾,不是韩寒,不是作协会员郭敬明——总之,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这样火?:)
我强烈建议你在继续看下文前,先去看看红色混混的博客,研究一下,然后再来看看我的看法:
第一个原因是红色混混在线时间长,并且好友多。这样,“混混发博——好友评论——混混快速回应”能及时循环。这个证据是混混的博客留言中,非常大比例(接近40%)是混混对好友评论的及时响应。而在loxtfire博客后续讨论中,主角红色混混亲自出场,也介绍到了这个情况:“我在线的时间肯定不短。。。。。。铁杆好友40人左右,有过一定交往的应该有几千人。。。。。。我全部用网友的名字把长恨歌,琵琶行改过来,能写出1600多首网友网名的藏头诗,还可以用网民填出近百首词,这个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
需要强调的是“好友多”。说实话,在看到混混上述留言之前,我就如此认定。看了他的自述以过千网友姓名入诗后,更是确信无疑。这种交际的广度和深度,是我从无见过——少数大社区版主的好友广度上可能超过混混,但是广度+深度综合衡量,恐怕也难以企及。
第二个原因是产品——百度贴吧+百度圈子+百度空间的整合力量,在混混案例上,体现的无以复加。我详细说说:抽象而论,任何一种整合的最高境界是“无缝”,即让用户在几种不同的服务之间切换时,用户感觉不到操作体验和习惯的变化。而混混案例中,从结果上来看,用户就是如此,用户把混混的博客当作贴吧在使用。这点特别牛逼,值得百度PM部门作为经典案例。更进一步,上述整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从中看到了两点:1,百度圈子起到了“桥接”的效能——主要是圈子的“会员最新博客文章”;2,产品设计的简单,易操作太重要了——A服务只有2个操作,那么和B服务整合的重叠性就高;如果A服务有10个操作,估计怎么整合到B都困难。
第三个原因是二类城市的互联网应用,真的非常火。红色混混是从“郴州”吧,再到自己的“红色混混”吧。我相信,也许是郴州吧,也许不是在百度贴吧,但混混一定是先从某个郴州区域论坛,结交第一批网友的。二类城市和县级互联网应用,才是中文互联网的真相,如同n年前的“农村包围城市”。得二类城市者,得天下;照搬西方互联网,基本上就是老蒋的结局。:)
最后说点个人感想:“红色混混”这样的人才,不做互联网社区运营可惜了。互联网社区怎么做起来,没太多玄乎的学问;也永远不会为时已晚。互联网社区能否做起来取决于人,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对他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我经常说“网感”。什么是“网感”?网感就是好奇心!
前段时间,偶尔发现在yahoo的搜索风向标上,土豆、优酷等几个视频网站的查询数特别高,比淘宝还高很多。对于大流量网站来说,上述查询数,一般和流量成正比。因此,当时我比较吃惊——我知道土豆、优酷等网站流量很高,但没留意到已经和淘宝差不多了。(如果从alexa上看,tudou的reach值最近已经超过淘宝)。不过心念一转,我猜想了一种可能原因;然后去土豆、优酷等视频站验证了一下。果然如此。
关于视频网站,我写过几篇博客。在那些文章中,我的主旨是想说明视频网站在中国,并非youtube模式,即使他们的产品和youtube类似。但在中国,并没有美国的“家庭video”传统,所以不能指望用户原创,反而可资借鉴的是“新浪模式”——整合传统资源,像新浪整合传统纸媒资源一样;视频网站整合地方电视台资源;尤其那些没上星的地方台;尤其是地方台的本地法制节目。:)多说一句,用户喜欢看法制节目,第一是因为它是叙事的,故事会,老百姓喜欢故事会;第二是因为它一般是暴力的,事不关己关于他人的暴力,就会受到欢迎。
我的这个观点并不新奇,很多业界人士也如是观;并且视频网站1年多来的实践过程,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地方台电视资源的整合。但,如果光有这样的整合,视频网站发展不会像现在这么快。而这次从雅虎搜索风向标引起的吃惊,让我发现了视频网站真正起来的第二个整合:整合互联网上多媒体娱乐资源,比如flash,mtv,avi,rmvb,甚至包括mp3。而这些资源,几乎全部是娱乐资源——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尤其是台湾综艺。
简单的说,大家看电影不用bt,不用网吧老板下载到本地服务器,而直接上视频网站;大家看台湾综艺不用p2p,大家直接上视频网站。或者再举例来说,所有视频网站的终极对手其实是——迅雷;反之,亦然。
在美国,我相信youtube和bt存在“暗战”;但是到中国,视频网站和迅雷其实是“明争”。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具有启示:
第一,娱乐,依旧是中文互联网上最主流运用。以淘宝为例,再BH的一家独大的非娱乐运用淘宝,也才能和多家自身正在激烈竞争的视频网站“打平”——想想吧,如果现在只有一家土豆或者优酷,那么它的流量会是淘宝的几倍!这提醒我们,当你做的不是娱乐运用,比如蚂蚁网的电子商务2.0应用,一定要把现阶段市场困难估计充分、再充分——如果中国有2亿网民,但你做的是非娱乐应用,你就当自己只有2000万用户潜在市场。
第二,更简便的娱乐,比更高质量的娱乐更重要。打个比喻,为用户提供近在眼前的红烧肉,还是远在
第三,只有“网吧”用户使用的服务,才是真正做起来的网站。这里的“网吧”,我更希望是一种泛指。举例说明:在某网站,某年有一个关于“保先”范文的博客流量特高——那些即使在办公室,或者在家上网,去搜索“保先”范文的用户,我都认为是“网吧”用户,他们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大众”。我自己做互联网好几年了,每次想到这个“保先”博客,我就觉得特别好玩:你说我们这些业界人士,天天琢磨SNS,widget什么的,但是老百姓呢,老百姓可能破天荒第一次使用博客——仅仅是为了“保先”。有时,我也觉得特别荒谬的冲突:中国网络业界,精英站方和草根用户存在着深刻的分裂。以土豆网的logo诉求来举例:“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但是,网民不导,他们也不演——他们看“康熙来了”。